多巴镇的经济
可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组合,深层次、多方向调动资金,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畜产品深加工,发展名、优、超优质的名牌农产品,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符合多巴小城镇建设近期和远期规划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
多巴镇是青海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发展的新城镇,被西宁市人民政府确定为正在建设的卫星城。
多巴镇是西宁粮食主产区,素有“金花”之称,是西宁重要的“菜篮子”生产基地:“油龙”经济、沿线经济、商贸市场经济、客货运输经济、“砂石”经济日益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多巴镇实施稳农、强工、富商、科技兴镇战略,努力把多巴镇建设成为青海农区第一镇。1994,多巴率先成为全省第一个乡镇企业产值超亿元的镇。200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确定为全省10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经过几年的努力,多巴镇现已成为湟中县经济文化发展,对周边地区辐射力大的非县城中心镇。2005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4.2亿元,比上年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7亿元,比上年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93元,比上年增长13.39%。全镇44个行政村全部通了电、通了路,其中6个村硬化了道路,40个村通了电话,24个村通了自来水。
农民纯收入的75%来自乡镇企业和二三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第一产业25%;第二产业45%;第三产业为30%。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培育特色农业
在种植生产中,种植高原绿色食品和优质无公害蔬菜是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按照“减麦稳油,扩薯(菜)增豆”的思路,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全镇计划到2005年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总种植面积的70%以上,引导特色农产品种植向优势区域集中,力争实现规模化生产,力争建成魏家庄。双寨、城中等12村的青杂1、2号万亩油菜种植基地;扎马龙、霍尔营等14村万亩脱毒马铃薯种植基地;小寨、杨盆、魏家庄等11村5000亩高原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城东、马丹寺等10村500座太阳能节能大棚。加快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
在畜牧业生产上,以“白自繁、西繁东繁”和规模化养殖为带动点,以加快养殖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年内培育生猪规模养殖户500户、牛羊育肥大户500户,建设魏家庄、小寨、一村、沙窝儿养殖基地和楚洼、二村、小寨养殖园区,逐步形成生猪养殖基地、高产优质奶牛养殖基地和优质肉羊。年出栏生猪3万头、高产奶牛4000头、育肥优质肉羊65438+万只、优质肉牛500头、肉禽65438+万只、蛋禽5万只的生产能力达到1.2万公斤,畜牧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5%以上。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建设建材工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机械加工等优势产业。,绿色环保,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团。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利用当地农副产品资源,引进和兴办一些产销一体化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地方特色经济。重点支持以小寨、二村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以双寨、城中村为主的建材资源开发,以康城村为主的汽车运输,以新墩村为主的汽车维修及零配件销售,以多巴村、三村为主的建筑业,以多巴村为主的餐饮及商务服务业,以上石家、沙窝儿村为主的生猪屠宰。积极引导农民采取土地租赁、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等多种形式,加快土地向“专家开发商”手中集中,使农民在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的情况下,走出家门,参与二、三产业旅游小镇建设,重点抓好国道绿化和南北两山治理,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草)工作,搞好“三北”防护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
加快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加快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二、三产业。
第二、三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继续立足建制镇,同时积极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发挥现有行业营销协会的作用,实现农产品在流通领域的增值。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的新突破,按照“开放、搞活、规范”的要求,自由发展、正确引导、依法管理,努力实现总量和质量的新突破。到2005年,新培育50家以上民营企业和1万个体工商户。在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同时,采取“政策引导、能人引导、干部提拔、亲友帮扶”等多种形式,加快剩余劳动力对外转移,力争到2005年转移5万人(次)以上,力争实现劳务收入100万元以上。
三是抓住政策机遇,加快“卫星城”建设
根据西宁城市建设规划,多巴的性质被定义为大西宁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旅游、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生态“卫星城”。抓住政策机遇,以体育旅游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商业储运、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和城市房地产业,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竞争格局,把多巴镇建设成为产业结构合理、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卫星城”。争取从现在开始到2010在多巴建设商业中心,城市广场,基础设施。城市建设面积扩大到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长到3.5万人,基本形成卫星城框架;为中长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加强项目建设,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照建设一批、开发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投资重点和培育特色经济的要求,围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水利配套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积极申报项目。从今年到2010,重点抓好省体育中心、南北连接线、109国道改造、315国道多巴段拓宽、鲁多公路、给排水管网改造、垃圾处理场、天然气输配工程、多巴土地整理、村内道路硬化、人畜饮水、多巴综合批发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黄公路、南北连接线两侧商品房开发等生产性项目21,县二医院门诊楼、多巴中学学生公寓、邮电业务楼、汽车客运站、落儿洞小学教学楼等社会事业5个。同时,结合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对有条件的村庄进行旧村改造,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聚集资金,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