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1.反复阅读,产生语感。

古人早就说过“读书百遍,其意不言而喻”“读万卷书,下笔如神”。“阅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要充分阅读,在阅读中感受整体,在阅读中理解某些东西,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影响。同样,我们也要在阅读中培养语感。阅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耳朵、语调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营造的意境,从而掌握主要内容,感受人物,体会其思想感情,甚至理解作者的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多阅读。

1.1教师要通过有声有情的泛读,为学生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大声朗读时,必须发音正确,吐字清晰流畅;二是要讲究技巧,正确处理停顿、重音、语速和语调的变化;第三,要读懂感受,给学生身临其境、身临其境的感觉。

1.2要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集体朗读、小组朗读、个体朗读、自由朗读、角色朗读、表情朗读、音乐朗读等等。有时候,同学们还可以互相评价分析阅读效果,从感性到理性。

2.联系生活,陶冶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有敏锐的语感,不能只从语言中揣摩,要把生活经验和语言文字联系起来。”“光查字典是无法获得深刻的语感的。你只能从生活的方面去体验,一点一点地去聚集你从生活中所获得的东西。积累得越多,理解得越深。”的确,生活有多广阔,语言就有多宽广。语文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与此相联系,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经验。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和生活的敏锐感受是紧密相连的。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把自己放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的位置上,使语言在头脑中形成的形象变得生动、具体、形象,同时学生的语感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高。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教材中的插图、幻灯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也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在学习文章《秋天》时,带领学生去秋游,寻找秋天的足迹,捕捉文中所描述的场景,感受秋游带来的快乐,从而与作者产生一种情感上的* * *音。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体验,多方面进行启发和指导。所以,没有生活经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和美好,必须建立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

3.激发想象力,培养语感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们通过大脑中的记忆对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反映形式。可以突破时空的束缚,达到“思千年”、“神力万里”的境界。爱因斯坦曾说:“一切创造都始于创造性的想象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同样,语感的培养也离不开想象。因为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倾向于形象思维,往往要用更直观的手段去理解事物。语感的产生伴随着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离不开生动的画面和生动的形象。要使学生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就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导”,将语言和人物所描述的情境转化为生动的“形象”材料,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文字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优美的意境,培养高尚的情感,获得丰富的语感。

4.试着搞清楚对比,有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一部作品读一两遍不一定能让你理解透彻,一定要多揣摩。”只有彻底的琢磨和品味,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古人也说“玩命游才有意思。”所谓“内涵游”,就是要求学生沉浸在诗词、散文中,潜心去琢磨、推敲、咀嚼语言,去领悟和感受它的意义和“趣”。

5.传递表达,增强语感

俗话说“看花容易绣花难,不经历事难知。”陆游教孩子写诗时也说:“纸上得之,终是浅,不知得之。”可见,实践对能力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平时获得和积累的语感,只有通过听、说、读、写的反复练习,才能得到运用、强化、积累和提高。具体而言,这些实践活动包括:

5.1听。教师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准确捕捉信息,理解内容要点,理解中心意思,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语感。

5.2说。口语是一种口语训练,是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态度、观点和情感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提问和与学生的日常对话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讲故事、举行辩论、举办朗诵和演讲比赛、表演课本剧和小品等)。)来增强学生的语感。

5.3阅读。这里说的“读书”,重点是课外阅读。古人说“不会写诗也能背诗”,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好好读书,多读书,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宝库中汲取营养,不仅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提高精神境界,获得审美愉悦,还可以丰富语言库存,陶冶和积累语感。

5.4写。叶圣陶先生说:“多看作品,多训练语感,一定能掌握文笔。”所谓“以读促写,学以致用”,培养和积累语感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写出思路正确、语言优美的文章。教师要通过续写、临摹、改写、写片段、记日记、读后感、看图等多种形式加强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推敲词句、锤炼语言的实践中调动语言积累和形成,强化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