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

人文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支撑,是现代文明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需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关注学生,做到“以人为本”。正如人本主义认为教育应着眼于人与人格的世界,以培养独立人格和独特人格为优先目标。人格和个性的培养要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换句话说,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是通过长期的启蒙逐步形成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接下来说说我的经历吧。

一是更新观念,营造民主氛围,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亲近他的老师,相信他的方式”往往会让小学生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变成自己喜欢的科目。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心情,要把自己作为普通一员放在学生的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要对学生多一些关心和爱护,通过细微之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建立好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在班级交流中尽可能多的给学困生发言的机会,对他们在学习中的努力给予真诚的鼓励,营造轻松的讨论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期待,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行动。比如“我们一起学习好吗?”“孩子,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请你读给别人听好吗?”“告诉我们你的经历”等充满爱心的话语,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欣赏文本,体会作者在文本中流露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有更多的勇气和胆量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根据文本进行二次创作,多角度、多层次理解人文精神。俗话说“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其让学生成为被灌输的容器,不如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去理解文章。只有建立平等的对话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与老师和作者产生更多情感和心灵的声音,原本机械的学习才能回归诗意和审美的语文教育。

第二,挖掘文本的创造性因素,在想象中发展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只有想象力才能创造创造力。想象因素在文本中无处不在。第一,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捕捉能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重点内容,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在广泛的领域中进行想象。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整天都没有人给她买过火柴,给过她一枚硬币。”启发学生想象,可怜的小女孩卖火柴时,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冷淡、冷落和冷漠。学生们在这里兴趣盎然,在generate中不时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各种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小女孩的悲惨。然后他问:“如果小女孩在你面前,你想怎么办?”课后以“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想告诉你”为题写了一段话,让学生在想象中发展创新思维。

第三,用好现成的语文教材,细细品味,吃透课文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编语文教材的指导思想规定,要注重文化和人性的熏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人文性是新编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语文教材里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几乎每一本都蕴含着人文精神。如果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发挥,就能有意识地挖掘人文精神,陶冶学生。久而久之,无疑会逐渐形成学生的人文意识,养成良好的人文习惯。

1,反复品味,激活情感体验,吃透文本的人文内涵。

叶圣陶曾说:“文字的感情味道可以从几个方面来鉴别,有些要从字面上考虑……”由此可见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味道。教材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只有反复品味才能体会。在课堂上分析美国文学优秀作品时,要抓住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人文内涵。学生只有对课文内容,尤其是人文性产生同理心,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认同感,才会被人文精神所感染。如《穷人》一文,反映了俄国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桑那和渔民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教学时,让学生反复品味,用心体验。”她紧张地想,“他会说什么?这是开玩笑吗?他的五个孩子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他在这里吗?.....不,还没有!你为什么带他们来这里?.....他会打我的!那是我应得的,我应得的...“好吧,揍我一顿!”“桑娜美丽的心跃然纸上。这时候让学生们说说自己的感受,人文教育自然就来了。

2、多读书,熟悉阅读,在接触的延伸中培养人文素养。

优秀的作品和优美的散文往往渗透着作者不可抗拒的感情:要么热爱祖国;或者爱人类;或者热爱自然;或者热爱人类文化和文明...;虽然语言风格不同,但人性是明确的。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知道什么是爱,如何善待生活,以及如何关心他人和其他事情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形成书面课文,使人文精神深深地印在外国学生的脑海里。比如学习《模仿山中友人》后,教学时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描述的是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再比如,学完《大瀑布的葬礼》后,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为即将干涸的塞斯凯达斯瀑布写一篇悼词。学生们的讴歌感人至深,清楚地表明了人类对自己对瀑布造成的破坏感到深深的自责,并谴责破坏自然的行为。

第四,注意言行,注意潜移默化。

在学校里,老师是很多学生的偶像和崇拜者,老师的一言一行和人文素养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人文素养来影响学生。教师应该抛弃教学的尊严,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交朋友?让教育充满绿色,把人文关怀倾注到学生身上。给学生多一些微笑,少一些冷眼,多一些温暖,少一些冷眼。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用关怀呵护学生的心灵,用时代的人文精神和个人魅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老师的人文关怀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加油站,成为风雨旅途中的竹签。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成为“学习体”,教师要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真正起到用生命智慧育人、给人健康心灵、引导和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

就语文教育而言,讲人文离不开教材、师生,其最终归宿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个体生命,关注学生发展,尊重学生天性,发展学生个性,启迪学生灵性,诱导学生理解,促进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顺应并充分体现学习者人性的需要,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学生的健康发展是人性最根本、最彻底、最成功的体现。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健康发展的高度,努力构建民主、科学、平等的平台,为学生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为个体生命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清澈、多彩的天空。

第五,开发语文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体验生活,在拓展阅读中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掌握课堂资源,还要开发课外语文学习资源。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所以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语文教学理念,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利用丰富的课外生活资源,如课外书籍、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讲座、辩论会、研讨会、文艺演出、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公告栏、各种标志广告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

1,引导和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要建立以语文教材为扩散点的开放性、拓展性阅读,让学生读到更新、更生动的教材。老师要鼓励学生多做课外阅读,让学生多读书,读更好的书。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和指导,提高学生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用心欣赏语言文字的妙用,丰富自己的知识。在延伸阅读中,学生的视野不断拓展,探究能力不断增强。与之相伴的,必然是语言的感性和人文精神的积淀。比如学完《丑小鸭》后读安徒生童话;学完这两个寓言,我会读中国的寓言故事等等。这样的学习既是我们语文课的延伸,也是让孩子培养阅读习惯,感受文学魅力的机会。同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也通过大量的阅读得到了发展。见得多了,积累在“肚子”里,才能慢慢发酵。在合适的时候,自然会通过文字倾吐出来。

2.鼓励学生体验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近距离接触文本之外的世界,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发现和描述生活中的人和事,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感受。比如编演课本剧,讲故事,举办辩论赛和演讲比赛,编一些诗词歌赋配乐唱歌。通过这些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促进了学生的创造力。再比如在班里开展“我长大了”、“我是父母的好帮手”、成语接龙、故事会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找到自己,珍惜自己。让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让他们都在学校找到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种荣誉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尊和自信,让他们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积累人文素养。

不及物动词体现人性化的教学评价

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和其他学科一样存在着评价目标狭窄、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一直以来,我国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长期定位于“社会本位”,片面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课程改革极大地调整了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将其定位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可以发现,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发展,又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仅要重视结果的评价,更要重视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特别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进行人文评价。朗读完课文,我会补充一句:“你读得好!感染了我们所有人。”“是你的阅读让我们走到了那一步,我们非常感谢你”...我经常让学生精辟地回答“经典”。时间久了,学生听到精彩的演讲,不仅会模仿我的样子说“经典”,还会自发地为学生鼓掌,真诚地祝贺他。”掌声”是对一个孩子最好的奖励。我经常在班上听到掌声,包括经典答案的掌声;读课文有掌声;学生的进步是有掌声的...不要小看我们的学生,他们的眼睛可是雪亮的!他们已经知道什么时候鼓掌。这样的课堂激励性评价无疑是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也是师生之间感情的养分,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助于教师掌控课堂。

总之,良好的人文素质是人类发展最本质的源泉,是最持久的动力,是生命核心的潜能。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文本和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辨别力,对人类、自然和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从而焕发出内外的激情、生命的活力、不屈的意志力和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使他们无论今后遇到什么困难和曲折,都能从容应对所经历的什么人文精神危机,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