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

中国的传统教育,尤其是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传统基础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够重视。我国的中学生可以在各种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而我国的科学家却一次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反思。我们缺乏创造型人才,其实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密切相关。也有专家认为,中国教育模式的最大弊端是压制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导致我们无法培养出大量的世界级科学家。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创新的世纪。创新时代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兴的知识经济呼唤具有高素质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面对新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和知识经济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创新呢?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也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和发明、新的思想和概念、新的理论和技术、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并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对这些新事物的教育,即创新教育。因此,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既要教他们“鱼”,又要教他们“渔”,用理性引导他们“创造”。就是在全方位优秀品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来迸发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教育不是一种特定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换言之,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目标,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性教育,它坚持以未来理想和成功为价值取向的“明天”的教育价值观。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己任,旨在创造一代本质上超越前辈的“新人”。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的人格教育,力求在智商和情商之间创造一种和谐完美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独立性品质。创新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性教学。同时,创新教学有其不同于其他教学的特点。第一,创新教学重在开发学生的智力;二是创新教学多样化;第三,创新教学是开放的,不同于其他传统教学方式;同时,创新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最后,创新教学强调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教学的体现有赖于语文课堂。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崔峦认为,语文教学要充满趣味性、趣味性、生命力和创新性,教学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模式化。语文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丰富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增强,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命运。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创新素质教育,必须立足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顺应时代的需要,注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欲望和兴趣,那么我们所有的计划和探索都会失败。没有好奇心,就没有学问。因此,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让学生的学习带上鲜明的思想色彩、情感色彩、创造色彩、美感色彩和游戏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和吸引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激励他们走向成功。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出问题,提出疑问,强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激活思维,振奋精神,产生积极探索新知的欲望。比如在教课文《每次都有进步》的时候,小燕子在妈妈的引导下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区别,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启发性的问题:如果你是这只小燕子,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说,他会像燕子一样,每次都有进步。然后我问:你能不能帮燕子再去一次菜园,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区别?话音一落,学生们激烈地争论起来。通过孩子们的仔细观察和发现,他们还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许多不同之处,如不同的花形状、颜色和开花模式,冬瓜皮厚,茄子皮薄,冬瓜籽大,茄子籽小。正是在这种热烈的讨论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锤炼。作为一名教师,我在为孩子们高兴的同时,更为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惊叹。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水浇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睁开眼睛,找到好词、好修辞、好句子、好描写。每一个发现都是自己的收获。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己走进文本,捕捉文本中要表达的意思,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通过相互交流,学生可以创造性地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到舒服。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大胆发言,发表意见,畅所欲言。师生在教学中声音和谐,增进了相互间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了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课文《看电视》的时候,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觉得一年级的学生很难体会到家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关心的感情。谁知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自己看完课文后提问,一个学生就能准确地抓住“我家看电视真奇怪”这个名字提问。这时我觉得找到了切入点,就对同学们说:“大家在群里讨论一下这个名字,看看我家看电视有什么“奇怪”的?我话音一落,同学们就积极行动起来,一边在群里找一边讨论。最后,同学们把奶奶、爸爸和我们看电视的“陌生感”定义为对家人的一种关爱。我引导学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爱,一家人才奇怪的看电视,而这种奇怪是因为…,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奇怪,一家人才能…,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向文中的主角学习这种奇怪。".我给学生留了思考和回答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看法。孩子们给出了许多创新的答案,通过陌生感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一堂很平淡的语文课,通过注入创新的方法,唤起了学生新的思想意识,同时也给我以后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启发。教学不仅要激发好奇心和兴趣,还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课堂上,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过程的呈现和评价可以打破传统的封闭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问学生:“你觉得呢?”“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你为什么会这么想?”或者问“你的思路卡在哪里了?你什么意思?以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从而不断排除障碍,克服思维定势,理顺思路,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造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寻找自己的路,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使学生的头脑中经常闪烁着创造的火花。第二,鼓励创新,求同存异是国学的显著特点。语文学习虽然有相同的要求,比如识字、读书、作文、听话、说话,但是有一些统一的要求。统一的东西让大部分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感受的自由。实际上,他们牺牲了个性、创造力、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有害无益的。其实语文教学需要注重鼓励差异。理解课文内容和单词,总结课文的段落意思和中心,回答问题等。,不必一致,而是鼓励多个答案并存,让学生的学习不断闪耀出创意亮点。因为无论是吸收还是表达,都与个人的基础、经历、情感密切相关,都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这就决定了国学是充满创新精神的。在教学中,运用“同中求异”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寻求太多的共同点,而应尽量引导学生从发散的角度审视文章的立意、主题、结构和语言,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课堂上的多元化思维训练,这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思维形式,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我在教《称大象》这篇文章的时候,问学生:有没有更好的称大象的方法?学生的思维突然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叫石头太麻烦,陪同的官员可以一个一个上船,直到船沉到了画线的地方。他们说每个人都称重,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多么独特而实用的方法啊!寻求差异思维是多么受欢迎的火花啊!比如看完乌鸦喝水,问学生:乌鸦会怎么喝水?孩子们积极讨论,想出了其他不同的方法,比如:“可以把瓶子倒过来喝,可以找根吸管喝等等。”但是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即使乌鸦把一块鹅卵石放在里面,它可能仍然不喝水。”他话音一落,其他孩子哄堂大笑,刚才那个学生脸红了,连我心里也紧张起来。但我想他一定有自己的理由,所以让其他同学安静下来,听他说说他的理由。学生说:“我回家做了一个实验。如果瓶子里的水少于三分之二,即使把石头放进去,乌鸦也喝不到水。”听了这个学生的话,其他孩子也陷入了沉思。我灵机一动找到了刚才实验的设备,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就像他说的那样,其他同学给他热烈的掌声。看着孩子脸上稚嫩的笑容,我也被他对学习的坚持所感动。通过创新教学,让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启迪,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在发展语言中的创新思维,而且在学生稚嫩的心灵中播下创新学习的种子。在创新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逆向思维。有些同学因为长期的“思维定势”而经常“从众”,所以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独特的新观点。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敢于“反方向思考”,让思维向反方向发展,从问题的反方向进行深入探索,建立新的思维。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课文内容和形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有效的语文活动形式引入课堂教学。如果文字有很强的画面感,可以边读边画;诗歌可以读,可以背,可以唱;童话和曲折的故事可以读,可以演。在绘画、歌唱、表演和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学习一些成语,强调某个道理,有固定的意思,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假虎的假虎的假虎的假虎的假虎的假虎的假虎的假虎的假虎的假虎的假虎的假虎的假虎的假虎的假虎的假虎的假虎的假虎的假虎。可见,逆向思维在创新型语文教学中随处可见,取决于我们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使学生突破原有和前人的框架,形成独特的创新思维个性。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大胆幻想,用幻想的目标启发学生,进而启发学生重组、迁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搭建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杜威曾经说过,“科学的每一项伟大成就,都是建立在大胆的幻想之上的”。大胆想象事物的未来,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史上很多事情的前世今生都说明了“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幻想事物的未来,并以这一幻想目标为导向,鼓励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重组、迁移和综合运用,寻找各种途径将幻想目标变为现实,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教课文《地球爷爷的手》的时候,最后有一句话:地球爷爷的话刚说完,几个又大又红的桃子从树上掉了下来。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引力的作用,但同时也给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这时候老师就可以抓住话头,引导学生去想象:重力还能起到哪些方面的作用?如果没有重力,地球会是什么样子,哪里会没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想象,寻找信息。有时候,教师要善于利用“空白点”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力。比如《纪念碑》一文写道,当将军得知冻死的是他要找的军需官时,将军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剩下的就不再描述了?课文中没有旁白,老师可以抓住这个“空白”,让学生想象这个军礼要表达的内容。学生从环境、人力、物力等方面进行想象,深刻体会到军需官的伟大和将军的敬仰,而这种创新需要学生结合文本去发现和发现。语文学习中,拓展想象力的方法有很多,也可以抓到底,引导持续思考。有些文字的结尾还未完,余音不绝,耐人寻味。教师可以抓住末端,循着路径发展合理的想象。或者抓住文中的“想象”成分来引导思辨。比如学完一年级课文《从一口井里看天空》后,有这样一个课后题。青蛙跳出井口会说什么?带着这个问题,结合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继续写课文。在随后的课堂交流中,同学们创造性地写下了青蛙会向小鸟道歉,或感叹天无绝人之路,或羞愧地再次跳进井里。答案很多,但每一个都是孩子自己思考的体现。有些课文的体裁是科技论文,其中包含了很多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和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根据体裁特点展开科学合理的推理。比如一年级有一篇课文叫《蓝蓝过桥》,通过蓝蓝走过的桥,向我们展示了蓝蓝爷爷设计的几座新桥。学完课文后,我为课文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桥梁设计师,你会为大家设计什么样的桥梁?带着这个问题,我让学生们回家设计桥梁图形,并在第二天的课上,让每个学生给大家展示他设计的桥梁。虽然有些画并不美,有些想法很幼稚,但其中涌动的是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以及他们在这个年龄对未来桥梁的想象。小学语文教材中加强语言和写作训练的好课文,蕴含着培养创新能力的理由和契机。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因素,把握训练时机,引导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创新的语文新课程方案《动态语文学习》明确规定“课程包括学科和活动两部分”“活动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同学和学科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为了给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条件,以更大的自由度培养他们的特长,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语文活动课的教学,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实现个性健康发展,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语文活动课观察自然,在小实验、小制作中亲自动手,在当前社会中思考,充分发挥主动性,勇于思考,大胆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例如,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手、口、脑能力。在活动课上,还会与课本上所学内容紧密联系,使其成为辅助教学的有效工具。例如,在学习“自己走”、“每次都有进步”这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在活动课上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想象自己,自由发挥,表演自如,在表演过程中往往能找到课本上难以找到的经验和想法。作为我们的老师,要及时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用独特新颖的表演来表扬和奖励学生。通过这次活动,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得到各种锻炼,提高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应加强创新教育。同时,结合语言和写作训练,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抓住机遇,深化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改革,使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创新教育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创新人才。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成为创新型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尽快使自己成为一名创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