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古代学者的学术背景是什么?
排名前三的学者又叫状元、第二名、探花。大名鼎鼎的小李飞刀,是探花的身份,所以又叫李。
因为秀才是古代教育的底层,所以现在的人总觉得有点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
什么穷书生,酸书生,书生,见了兵都没用,几乎没有一句好话。
尤其是现在大学生泛滥,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对学者这种低级知识分子更是不屑一顾。
其实现在的专科生,三本大学生,二本大学生,远不如学者!
我这古代进京的秀才,考前需要走多久?真的是三五年吗?如果一个云南考生去北京,大概的路线是什么?需要多长时间?——正如知乎所说,一个秀才初赛要考男生。童子试在家乡举行,要通过县、府、书院三重考核,才能中得秀才。
梁启超说“城中子弟千人,十几人为业”,录取率是1%,一点也不夸张。注意,这是从读过书的孩子那里承认的。并不是像有些人想的那样,说古代人不识字,文盲率高,很容易考上秀才。同时要注意的是,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大部分都是青少年,但是各个年龄段没考上的都叫孩子,所以不能简单的按照高考类比,不是同龄,大部分都是青少年,所以难度要降低。我说的难度大概等于考一次,和最难的省份(5%以下)考一次比起来,其实还是挺难的。
以上内容其实大家都知道,但是你可能不知道这些考试的录取人数,录取人数是最重要的。
高考每年举行一次,相当于市级或几个县级的联考,平均每个市县录取人数在5人左右。和现在考清华北大的难度是一样的。
乡考后要通过高考成为秀才才能参加,相当于省高考自主命题,但三年才考一次。录取人数大省100人左右,小省50人左右。如果平均每年30人以下,难度是清华、北大的10倍。
如清代,考人数为267人,* * *开设112科,共26849人,每科选拔239.7人,每年100.6人。这个难度大概相当于评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
在清代,嬴秀才虽然不能一步登天,但他的身价至少比庶人上升了一个很大的层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功名的普通人见到地方官要磕头下跪,称县官老爷(清朝的官员只有在知府之上才能称大人),而读书人可以自称学生,有座位可以和知府说话。
第二,到了清代,士人的屁股开始变得珍贵,犯罪之后不容易打了。秀才一旦赢得功名,屁股就永远动不了,县令连打仗的权利都没有。最多只能用手掌打,而且只能打老师(秀才),不能打长官。所以秀才的地位比长官高,劣等不能随便跟人斗。除非秀才犯了重大罪行,知县告诉范太哥,把秀才的功名去掉,才能接受普通的惩罚。
第三,秀才可以免徭役,连自己的房子都可以马上升起来,比普通人高三寸,所以秀才头上可以戴三寸鼎。
北方有些地区几亩地可以免官租,南方不行,这是经济和教育水平不平衡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