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第二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教案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分为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柱状图》教案。欢迎阅读,供大家参考。更多详情请关注!

四年级数学第二册教案《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一)1。单元教学内容

平均值和条形图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习求平均数的简单方法,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2.认识复合条形图,根据图表提问回答,查找资料,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经验数据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进行有条不紊的思考。

4、体验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5.体验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6.发展统计概念,培养独立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第三,单元教学重而难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习求平均数的简单方法,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认识复合条形图,根据图表提问回答,查找资料,分析简单数据。

四、单元教学安排

平均和条形图3课时

平均1课时

一、教学内容:一般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如何求平均数,多动少补,先求和后除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在运用平均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学概念。

第三,教学重在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难度:我可以简单的求平均法。

四,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准备

动词 (verb的缩写)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的赠款

1,课件展示:班级书角上层书架8本,下层书架4本。

问一个问题:学生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让每个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

2.学生思考和讨论。

师生交流后,老师用课件操作,问:现在每层有6本书。他们的号码是多少?(平均值)我们如何得到6的平均值?

师生沟通后明确,把两本书从上层搬到下层,得到的是同一个数字。今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平均”这个朋友。板书:一般。

(2)探索和发现

?1,教学示例1。

(1)课件显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环保队四个同学收集了以下矿泉水瓶(课件显示统计)。

老师:你能从统计图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沟通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得知,小红采集了14,小兰采集了12,梁潇采集了11,小明采集了15。

老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老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求平均值的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矿泉水瓶?

老师:你怎么理解“每人收多少”?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怎么解决?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逻指导。

(3)呈现。

汇报预测:方法一:多动少补,学生汇报,用多媒体演示多动少补的过程。

老师:像这样,多拆矿泉水瓶,少补矿泉水瓶,使每个人都有相同数量的矿泉水瓶。这种方法叫做多去少补,得到的当量数叫做这些数的平均值。13是14,12,11,15的平均值。

方法二: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值,得到。(14+12+11+15)÷4 = 52÷4 = 13(个)。

(4)总结:多移少补可以求平均值。您也可以用数据的总数除以数据的数量来计算平均值。数据少的时候,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当数据很多的时候,先算总数,再算平均值,比较容易计算。

(5)老师问:平均每人收13。大家真的集齐13了吗?如何理解“每人收13”这句话?

师生沟通后明确“每人平均收集13”是指每人收集的数字可以大于13,小于13,或者正好是13。

(6)区分“平均分”和“平均分”。

①将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会得到多少?

②每人分到13,平均每人收13。这两个“13”意思一样吗?师生交流后总结:平均分是实量,平均数是虚量。2.教学实例2。

(1)创设问题情境。

4班(1)4组的男团和女团在踢毽子。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游戏。课件展示了教材第91页的态势图和两个统计表。

老师:这两个统计显示了他们踢毽子的表现。看这两只手表。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参与人数,每人踢的钥匙数等。)

(2)探索解决问题。

提个问题:你觉得男生队好还是女生队好?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充分分析和表达男女队的踢球情况。在尝试中,我意识到用平均值可以更好地说明问题。

学生动手栏计算:

男生队:(19+15+16+20+15)÷5 = 85÷5 = 17。

女团:(18+20+19+19)÷4 = 76÷4 = 19?

(3)全班汇报交流。

老师:为什么男队除以5,女队除以4?你认为男团还是女团表现得更好?师生沟通后明确,因为男生队有五个男的,所以要除以五,而女生队只有四个男的,所以要除以四。男队平均踢17,女队平均踢19。女队得分更高。

老师:问题解决了吗?你得到了什么?

经过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很清楚,分析平均得到的数据,往往能反映出大致情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巩固分歧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的“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如何得出平均值。

2.四班(1)的同学参加了植树活动。第一组种植180棵树,第二组种植166棵树,第三组种植149棵树。平均每组种了多少棵树?

3.你想想:游泳池平均水深120cm,小明身高130cm。他在游泳池里学游泳危险吗?为什么?

(4)评价反馈

你从今天的课中学到了什么?

师生交流后得出结论,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计算平均数,也可以先计算几个数据之和再除以这些数的个数,结果就是平均数。

(5)黑板设计

六、教学后记

平均数

求平均值的方法:

1.数据少:常见的多移少补方法:总数÷份数=平均值。

第二类复合条形图

一、教学内容

复合条形图

二,教学目标

1,在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知道复合条形图的两种形式,能根据图表提出和回答问题,能查找资料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生活案例的调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三,教学重在难点

要点:正确绘制复合条形图。

难点:根据统计图查找和分析信息,简单实用问题的问答。

第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马克笔,尺子,三角形。

动词 (verb的缩写)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的赠款

你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吗?你知道你的选区有多少人吗?(学生回答)下面我们一起整理分析一下收集到的信息。

(2)探索和发现

1,教学纵向单条形图。

(1)课件在教材第95页展示了某地区的城乡人口统计。

提问:如何才能清晰地展现出这一地区近年来乡镇人口数量的变化?学生交流后,可以做一个统计图来表示。根据老师提供的统计数据,让学生分别完成某一地区城乡人口的纵向单条形图。

(2)展示学生画的统计图。

提问:从这两张统计图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老师:如果我想快速知道1980和2010的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变化?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讨论并报告。引导学生并排比较两个统计图,并思考如何组合。

2、教学垂直复合条形图。

(1)问题:如何将两个简单的条形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学生分组讨论,试着画一张统计图。教师巡逻指导。

(2)展示学生画的复合条形图。

讨论交流:双条形图和单条形图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中的其他学生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和汇报。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双、单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学生认识到为了区分两种内容,用不同颜色的矩形来表示。

(4)分析复合条形图。

从这张统计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综上所述,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近年来该地区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减少,总人口逐年增加。同时,应该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3、教学横向复合条形图。

(1)展示教材第96页不完整的水平复合条形图。让学生独立补充水平复合条形图。

(2)展示作品。

请问如何绘制水平复合条形图?

经过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明确了这个统计图中横轴代表人数,纵轴代表年份,所以画出来的横条是水平的。

(3)分析横向复合条形图。

从这张统计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让学生分别谈论,然后分组交流。

(4)比较垂直和水平复合条形图。

老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两种复合条形图,即垂直复合条形图和水平复合条形图。请对比这两种图表,思考:C型复合条形图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师生交流后总结:这两种复合条形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当数据种类不多,但每一种数据都比较大的时候,用横条图表示比较方便。

4.实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7页的“做”。

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表。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3)巩固分歧

品牌A和B的果汁饮料在1月、2月和3月的市场销量如下。请画一张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2.如果你是一家超市的经理,你应该如何采购下个月的货物?

(4)评价反馈

你从今天的课中学到了什么?

师生交流后总结:本课学习并掌握了两种形式的复合条形图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五)黑板设计复合条形图

六、教学后记

第三课堂的营养午餐

一、教学内容

营养午餐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营养健康常识,培养运用简单排列组合和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维方法,分析分配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品。

3.明确科学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第三,教学重在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整理数据,利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科学分析结果,合理安排搭配方案。

四,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准备

动词 (verb的缩写)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的赠款

你平时喜欢吃什么菜?这些菜合理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黑板上写着:营养午餐。

(2)探索和发现

1,独立餐饮。

(1)展示教材第101页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食谱。

(2)与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搭配方案。

2.科学评价。

(1)介绍科学配餐要求:我们点的菜符合营养标准吗?“不低于”和“不超过”是什么意思?怎么用数学符号表达?

(2)了解每一道菜的热量、脂肪、蛋白质含量。展示每道菜的热量、脂肪、蛋白质含量表。

3.总结。

当我们判断午餐的营养时,我们应该同时看热量和脂肪。只有两个指标都不过分,才能算营养午餐。

(3)巩固分歧

1,学会合理搭配。

如果让你搭配食谱,你会吗?每人配一组就行了。要求:这十种菜一起选三种,营养一定要合理。分组讨论,集体汇报。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的匹配方案。

2.总结。

师生分析总结营养搭配的要求: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3.数数全班都喜欢的菜谱。

(1)男生女生各选一名代表收集数据,老师记录。

(2)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复合条形图。

(4)评价反馈

你从今天的课中学到了什么?

(五)黑板设计营养午餐

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克,营养均衡。

六、教学后记

四年级数学第二册《平均数与柱状图》教案(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平均数和条形图,并根据图表回答简单问题,体会平均数和条形图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可以根据已知条件求平均值,根据相关数据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绘图的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想象能力。

重点和难点:

1和平均数的意义及应用。

2.画一个条形图。

3.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

教学指导: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平均、复合统计、横向单条统计、纵向单条统计的知识,这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教师应在复习已有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好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理解平均数和复合条形图,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图表运用平均数知识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把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概念。

同时,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和与同伴的交流,发现复合条形图与单条形图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除了使用教材提供的材料,教师还可以根据本地学生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材料进行教学。

2、注意培养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和统计图,并理解统计学的作用。

第一期,学生已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和决策,并能初步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要使用复合条形图,进一步理解统计学的意义。

班级安排:

建议* * *分为4个课时+活动课:

平均课时数为1(1)...............................................................................................................1课时。

第二课堂的平均课时(2)...................................................1课时。

第三类综合条形图(1)............................................................................................................................................................

第四类综合条形图(2)...............................................1类。

活动班营养午餐-第二食堂..............................................1课时。

知识结构:

平均课时数为1(1)

教学内容:

第90页例题1,第92页“做”的第1题,第93页练习22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况,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验运用知识成功解题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了解并掌握求平均值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平均数据统计表。

场景导入:

老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关于我们生活和学习的信息。请看屏幕。(课件呈现信息)

4班(1)的4名毽球队员平均1分钟踢50个羽毛球。

(2)高一第一组三个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cm。

(3)初三,每个班平均开展三次课间活动。

(依次展示资料,请三位同学分别读题。其他学生仔细看着屏幕,听着。)

老师:同学们,在所有这些信息中使用了同一个词。找到了吗?

生:每个人都有“一般”这个词。(课件再次以红色显示信息中的“平均值”)

老师:对,(指着50项,120 cm,3项,课件同时用粉色显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平均值”。(板书题目:一般)

老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哪些知识?

学生:平均数是多少?

学生:平均分和平均分有什么关系?

生:平均数怎么算?

学生:生活中一般在什么地方用平均数?

……

老师: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今天的知识吧。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新课教学:

(一)平均数的含义

通过课前的介绍,我们来谈谈什么是平均值。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归纳:平均值是指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二)平均法

教学实例:举一个1场景图的例子。

1,分析问题

老师:这个月,我们学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当最佳环保卫士的活动。让我们来看看这个由我们班一小群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课件展示相关场景和统计数据,学生阅读问题。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信息?

生:我看到这个团队有四个学生。

我知道小红收了14,小兰12,梁潇11,小明15。

生:平均每人需要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老师:什么是平均?

健康:平均每个人的量都一样。

老师:那我们考虑一下。怎么能要求这个团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瓶呢?

学生:画个图表就能解决。大家先抽11,然后把剩下的8等分,所以大家都是13。

学生:把每个瓶子放在一个圆圈里,然后移动它,这样每个人都有相同数量的瓶子。

生:你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平均分成四份。每一部分都是大家收集的平均瓶数。

2.方法概述

老师:请看屏幕(课件显示主题图)。这是他们四个收集瓶子的简单统计图。你能找到任何数学信息吗?

生:没那么多。

老师:我们该怎么办?

生:动动瓶子就能解决。

老师:怎么动?

生:把小红1给小蓝,小明2给梁肖,最后大家都一样。同时利用书籍等设备进行简单的操作和交流方法。

老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想一想:你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到小兰身上?

生:小红多,小红帽少。

老师:他把多的转给少的,那么大家收集的瓶子数量呢?

生:一样多。

老师:刚才这些学生把多的瓶子搬出去了,补的学生少了,这样每个学生的瓶子数量就一样了。这种方法叫做“多动少补”。

(板书《多动少补》)

老师:还有别的办法吗?请说点什么。

学生:可以,可以通过平均积分来解决。

老师:怎么算?

生:先数一数,然后除以4。

老师:你能告诉大家你的想法并把公式写在黑板上吗?

健康:(14+12+11+15)÷4 = 52÷4 = 13(件)

老师:指着公式(14+12+11+15)÷4、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请告诉我你的想法。

生:我先把他们四个收集的瓶子总数加起来,然后平均分成四份。或者我先算算他们收了多少瓶,再算算每人平均收了多少瓶。

老师:你明白吗?谁有和他一样的方法?再给你讲一遍。(学生交流)

老师:如果你会用这种方法,请举手。让我们一起解决它。结果如何呢?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老师:52是什么意思?

生:四个人收集总瓶数。

老师:对,就是先搞清楚小红他们四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是52个。(老师板书“总量”)

老师:为什么又要除以4?

学生:把总数平均分配给四个人,也就是说每个人收集了13。

学生:平均分成4份,4代表总份数。

老师:四是瓶子的总数。除以四就是平均分成四份。这13是他们每个人平均收集的瓶子数。(黑板“平均”)

老师:那怎么用公式表达呢?

学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老师:太好了。让我们鼓励他,向他学习。老师总结:我们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方法,得出了13的平均数。黑板上:平均数的解法:(1)多移少补。(2)平均=总数量/总份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校生活实际,利用活动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在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动手计算,让学生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并经历数学概念和方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两种不同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题1。了解如何让每个花瓶里的花相等,就是求平均值。学生自主交流。

2.完成课本第93页练习22中的1题。学生独立后会集体修改。

课程总结:

你从今天的课中学到了什么?总结:平均值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通过“移多补少”取平均值的方法来计算平均值。

课后作业:

1,完成课本第93页练习22,问题2-3。

2.完成练习册中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