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少先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知识、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对人的素质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个人适应社会的生活环境,迎接未来社会各方面的挑战,更好地与社会中的人沟通合作,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立足社会,服务社会,贡献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儿童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公民,他们的道德素质和能力将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成为有用的社会人,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道德素质和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活动,德育的理论核心是个性-活动-发展。个性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取决于学生的内化。内化和外化都是通过活动实现的。活动是人格形成的中介。自主德育活动通过活动为学生提供适合个性发展的条件,帮助学生挖掘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充分发展。创新教育的学生发展观认为,学生的生命本体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能否不断增强创新素质,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发展,没有实践活动,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第二,学生的发展是自己决定的,谁也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基于以上关于学生发展的观点,我们提出了课题研究,希望通过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概念的界定所谓“德育活动”,是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活动,是将社会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的实践活动。“自主创新”主要表现为学生是活动的主人,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出主意,有见解;是活动的主体;能够判断、比较和解决问题;敢于竞争,勇于创新,在活动中学会合作。活动教学认为,活动和发展是学习的一对基本范畴,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唯一途径。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思维和智慧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客体互动的过程来实现的,而主客体互动的中介就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教育要改变学生,首先要让学生充当主体。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疯狂学习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而不是外界强加给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创新教育的关键或者说教学的直接任务是创造学生的活动,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活动目标和对象,实现培养创新精神所需要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第三,理论基础是1。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的意识古已有之。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儿童游乐场》强调给儿童讲故事、做游戏,通过音乐、歌唱等活动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儿童的主动参与和创新意识;18世纪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十分重视“直接经验”,强调“世界之外无书本,事实之外无教材”,倡导一种适应自然的新教育模式,实际上包含了“活动教育”的基本思想;现代意义上的活动教育概念可以说是由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他认为道德教育不仅要灌输“道德观念”,更要培养“道德观念”。认为参与合作活动是培养孩子性格的重要途径。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如何合理组织各种活动,发展儿童的道德思维,丰富道德体验,形成道德行为习惯。2.1992年,我国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试行)》,开始明确将“活动”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并指出“活动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是相辅相成的”。活动课程也成为德育课程的主体和主导课程。3.德育规律提醒我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来积极建构。”苏霍姆林斯基说:“认识真理只有在亲身获得、亲身经历并成为自己的个人信仰之后,才能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传统道德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人为地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割裂开来,这使得我们对道德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有很大的差异。要解决这一问题,道德教育必须走出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回归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开展自主德育活动,让学生自主行动,在活动中成为主人,积极参与活动,通过亲身体验积累自我实践经验,激发自我教育欲望,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精神。四。研究的目标和内容:通过开展自主德育活动,突破封闭的教育模式,走向生活、自然和社会,使学生培养规则意识,发展自我教育能力,提高自我控制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关心和合作,敢于创新。具体目标:1。从传统教育来看,强调知识灌输,忽视思想道德教育;重说教,轻实践,通过自主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2.针对现代儿童独立性意识差、生活经验少、责任心不强、沟通能力差、挫折能力弱、价值观偏差等社会不适应现象,开展体验、探索等自主德育活动,提高德育的针对性。3.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这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我们的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的素质和能力,我们应该不断改进和调整德育的内容和形式,探索德育的时代性和现代性。研究内容:以《小学生德育大纲》、《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为基础,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我校德育工作需要,结合我校开展德育活动积累的成功经验, 以晨会、主题班级团队活动、各种实践活动、传统学校教育活动等四大系列活动式德育课程为载体,应用新课程理念,研究“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习为主要方式”。 五、研究方法、手段、途径等。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探索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德育为内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的的德育体系;辅以调查。研究方法和途径:1。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调查,掌握学生对德育活动内容的需求,分析对德育活动的认同程度和规律性,确定研究内容的可行性。2.建立德育活动课程网络:一是以班级活动和晨会为基础,完善班级活动课程和德育晨会;二是依托少先队活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研究设计和实施具体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使德育活动体现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并通过等级评定法验证了其有效性。3.教师要设计和实施德育课程,提高教师驾驭德育课程的能力。通过了解学生的德育活动需求,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教师进行体现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德育活动设计,通过设计、交流、讨论、修改、完善等步骤,确立适合我校的德育活动。不及物动词研究的主要步骤是1。初始阶段(2006年3月至2006年6月)。(1)文献调研及方案制定。(2)项目论证。(3)建立研究团队,培养研究人员。(4)做好实验前的前测工作,积累初始数据。2.(1)课题研究全面实施阶段(2006.9—2008.6)。(2)分阶段总结,调整充实计划。(3)继续学习,调整,提高。3.总结阶段。(2008.9—2008.12.)(1)整理分析调研中获得的资料和数据。(2)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整理实验结果。(3)主题识别和结论。七、课题组主要成员周正龙和金菊八人,预期研究成果1,实验报告。2.研究论文。3.实施经验。4.活动计划设计。5.课堂上见。6.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