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三镇的社会事业

林三刺绣

林三刺绣,古称“云绣”,是用绣花针绘制彩线,针按照设计好的图案绣在纺织面料上,由绣痕形成图案的工艺。它是基于线的特性而产生的一种有趣的人文意境,这种意境是通过实际的承载来体现的。林三流传下来的许多优秀民间作品都是线条、图案和色彩精美雅致的作品。林三刺绣历经元、明、清三代辉煌发展,一直延续到民国。其发展历史极其悠久,四乡妇女赢得了江南刺绣的韵味,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风味的林三刺绣。以线细、针密、针法多样、色彩丰富、精致细腻、不留针痕而著称。

林三文光中心创建了林三刺绣村,将林三龙绣培育成都市文化产业和民间文化品牌。2005年3月,“龙绣”艺术社被授予“女性创新产业示范基地”。

林三舞龙

舞龙是林三镇的一张名片,让这个浦东西南重镇声名远扬。林三舞龙队具有独特的海派风格,编排精美。在全国和国际比赛中六次获得全国冠军,获得十一枚金牌、三枚银牌和三枚铜牌。

林三舞龙队先后9次随政府领导和代表团出国访问,随上海歌舞团《金舞银饰》剧组在港及全国巡回演出,参加中央电视台演出和专题节目,8次走进上海大剧院。

林三舞龙队先后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集体、上海市新长征突击队、上海市群众文化体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浦东新区先进集体、上海市浦东新区十佳精神文明、上海市浦东新区巾帼英雄示范岗等称号。

(图集参考:

)

林三庙会

“三月三十”庙会是林三古镇历史文化悠久的民俗。寺,又名崇福道源,相传始于三国时鲁迅在东吴为母亲所建的祠堂,位于林三镇中心。自北宋宣和元年,119年命名为“崇福道元”,至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是道教圣地。

1954,农历三月十五的庙会第一次由政府主办,名字叫“林三城乡物资交流会”。1978年,寺庙重新开放,同时产生了“林三城乡物资交流会”。1992年,交流会更名为“唐生庙会”,首次修建庙会牌楼。之后庙会中断了16年。

2006年以来,林三镇深入挖掘林三庙会这一地方民俗文化,积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7年,“三月半”庙会被列入浦东新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08年以来,林三镇恢复了唐生庙会,并取得了成功,吸引了22万人参加为期三天的庙会,28家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

2009年晋升为浦东林三民俗文化节“三月半”庙会。为期五天的活动有55万人参加,32家媒体进行了报道。2010年,唐生庙会于4月28日(农历三月下半月)在崇福道院举行。2011年4月16至24日在林三老街举办庙会,9天80多万人参加了11系列活动。2012年晋升为首届上海民俗文化节,于4月5日至5月1在林三老街、崇福道园与1分会场同步举办。主会场设11主题活动日,林三老街设8个活动板块。截至2014,林三镇有13所小学,分别是上海航头学校、明珠小学新里程校区、上南二村小学、德州二村小学、杨司镇中心小学、林三镇中心小学、清源小学、上海浦东新区赵玲小学、袁林小学、长林小学、大别山小学、南浦小学、上南三村小学。

截至2014,林三镇有三所初级中学,分别是林三中学北校(赵玲路分校和上浦路分校)、于人中学和杨司中学。

截至2014,林三镇有三所高中,分别是林三中学、林三中学东校和杨司高中。该镇有两个疗养院和两个保健中心。林三卫生所成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