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指导朗读的方法有哪些?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语文教学的亮点首先应该是朗读。教师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一种奇妙的境界。一个师生可以带着感情阅读的语文课堂,一定是一个充满活力、灵性、趣味性的语文课堂。”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会对学生的朗读感到不知所措,所以特别关注山东省第十七届小学语文年会示范班18老师的阅读指导。我发现这些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都很用心,都有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摘要如下:

一,示范阅读指导法

这18老师基本都采用了这种方法。他们的阅读水平或浑厚有力,或委婉动人。比如东英小学的朱延峰老师在教《用和平搭积木》这篇文章的时候就用了这种方法。这是一年级的课文,学生朗读问题还是有难度的,所以当出现一个问题:“平平淡淡,平平淡淡,这些房子是给谁的?”老师让学生先读,然后通过范文阅读引导全班读问题的语气。临猗小学的老师在教冯辣椒的时候,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王熙凤对她出场时衣服的描述特别复杂,很难读懂。我们成年人阅读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学生了。读这段话的时候,徐老先生就像一个讲故事的人,就像把大大小小的珍珠倒进一盘玉里一样。相信通过徐老师的朗读,同学们一定会对这篇眼花缭乱的课文产生好感。好的阅读可以增强文字的魅力。

老师们示范阅读的精彩演示让我觉得自己的阅读水平确实有待提高。由于小学生学习能力强,模仿能力强,教师的范文阅读是阅读教学中常见的、不可或缺的方法。总的来说,教师应该在范文阅读的过程中结合必要的、适当的阅读指导,可以在阅读技巧、内容理解、情感体验等方面。模式阅读指导法多用于低年级,对于那些难度较大,仅靠学生自己读不好的内容,也可以在中高年级使用。总的来说,模读的文本要少而精,要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阅读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情感歌唱。

二、理解感知方法

65,438+08名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采用了这种理解方法。比如莱芜小学的刘芳老师在讲《梅花之魂》这篇文章的中心段:“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花的旁边,大概是花开的春天。他不一样。天气越冷,风越压迫雪,花儿开得越有活力,越娇嫩。他最有性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产生了很多正直的人。不管他们经历了多少磨难,受了多少欺负,他们一直昂首挺胸,不肯低头。他们就像这朵梅花。一个中国人,无论什么处境,总有梅花的本性!”对于梅花的描写,刘老师首先让学生理解了“气质”和“四疗”的含义,并对朗读进行了指导。对于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的描述,她是这样处理的:“中国几千年来有哪些人有气节?”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刘老师展示了苏轼、赵一曼、文天祥、蒋捷等这些人物写的诗。诗歌的引入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也有助于他们理解单词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刘老师引导学生读这段话。后来李老师问:“当今社会有哪些有德之人?”学生想到医生、消防员等时代英雄,老师用相机展示图片。在这种感觉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读这段话,告诉他们这是用梅花精神写的,下面写的是有梅花精神的人。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后来李老师把这段话变成了诗的形式,用范读、变读形式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阅读。

在教学中,学生有时背得不好,是因为我们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他们的感受。带着感情大声朗读的前提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对语言内在含义的有效理解,对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的真实理解。叶圣陶先生说:在读书方面,如果不去查阅、分析、比较、演绎、归纳、畅游、鉴赏,哪里能真正读书?真正能读书的地方在哪里?带着情绪大声朗读,作为一种外在的表达,必然来自内心的感受。只有语感到位,阅读的情感才能到位。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语言及其描述的理解。

第三,想象体验法

“想象体验法”是指学生根据文本描述,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图像,即内心视频;体验是指学生进入文中描述的特定情境和角色,感同身受,有特定的情感体验。想象体验的主要方法有:用图片、音乐或语言创设一定的场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比如课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就不好讲,但卫芳小学的王娜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很有新意。指导学生大声朗读“每一片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河流”...在我们民族的记忆和经历中是神圣的。”在一段话中,王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她把这段话展示出来后,让学生先谈谈自己的感受,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后来,她把“沙滩”、“耕地”、“山脉”、“河流”这些词变成了红色,音乐深情地渲染:“他们在这里留下了多少美好的回忆!在每个海滩上,他们曾经...(学生想象回答)在每一片耕地上,他们曾经...(学生想象回答)”剩下的话是通过展示图片和读句子感受到的,然后王老师说“但是这一切美好都要远离西雅图人了。在这一点上,他们感觉如何?”通过交流,同学们知道这篇短文里包含着西雅图人对土地的依恋和不舍。最后,王老师让他们带着这些经历反复读这段话。学生们读得很好。

四、评价指导法

评价在阅读指导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朗读后,教师给予及时、具体、恰当的评价,作为一种反馈,有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如何读得更好。同时,对于班里其他同学来说,老师评价的过程也是指导阅读的过程。评价中有指导,指导中有评价。这18老师都是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朗读的。他们有时会在学生读课文时对他们进行评价,一般是评价生词和多音字的发音;有时候是用来在关键段落大声朗读的。比如聊城小学的杨学老师,在讲黄鹤楼送别的时候,展示了一个关键的段落:李白举起酒杯说:“孟夫子,你的人品令人钦佩,你的诗名扬天下。从认识你开始,我就一直把你当哥哥,当老师。今天,你要顺流而下去扬州。我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会再见面。请喝下这杯!”女生读“孟夫子”这个词的时候声音很大,拖着一口长长的腔,像是在大声喊叫。杨老师问她叫什么名字,用她的声音叫她,问她听起来舒服吗?这个女生知道读书要自然,不要摆架子。

教师也采用学生之间的评价,形式和方法非常灵活。当一个学生读得好的时候,老师会及时引导全班:“掌声在哪里?”同学们虽然没说一句话,但这热烈的掌声难道不是无声的评价吗?读生的动机可想而知。

五、比较经验法

1.删词对比:教师引导学生将原文与改写后的文本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作者用词、用句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加深对其中蕴含的情感的理解。好几个老师都用过这个方法。比如集宁小学的翟杰老师,为了更好的理解中心段落的意思,放了原句:“她最有性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改成“她最有性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学生们通过交流认识到三个“最”字的好处,然后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读得酣畅淋漓。

2.不同感受的比较: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人物感受的差异,通过朗读的方式读出差异。例如,日照小学的刘老师让学生画出金吉娅在回家路上讲“给一棵树”时的表现?从她的沉默中猜测她内心的想法,理解她的担忧。然后刘老师让学生们谈谈他们兄弟姐妹的感受。最后,刘老师让学生们将他们兄弟姐妹的精神与金吉亚的精神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掌握人物情绪的差异,并自然地读出他们的差异。

第六,角色转换法

老师们都知道,判断学生朗读的好坏,不仅要听学生朗读,还要看他们朗读时表现出来的表情,“听其声,观其形。”许多老师在不同的角色中使用过这种阅读方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威海的姜红老师给学生们的阅读指导,她谈到了写的文章。她请了一个学生读楚王的话,但是这个学生并没有表现出王者的样子,于是她让学生做出楚王霸道的表情,结合这个表情再读一遍。读晏子的话,会让学生做出严肃的表情,成为外交官。在此基础上,姜老师又让他们分角色读了一遍,效果比第一遍好多了。

七、补充提示语法

我们在深入理解和感受作品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上,更要努力挖掘语言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把握语言背后的“寓意”和“寓意”。语言不能揭示、不能揭示或不能完全揭示的句子关系和句子本质是语言内部。在讲授包含对话和人物心理活动描述的内容时,通过增加人物的内心语言(通常称为暗示),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读,使学生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不同人物的性格、心理和情绪,把阅读与理解文本、体验情绪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情感阅读。比如聊城小学的杨雪老师,在读《永别黄鹤楼》这首诗的时候,给诗的内容加了一个提示:这首诗里有什么样的不舍?(学生读)李白在这个酒杯里有多少仰慕之情?(学生读)李白心里有多么孤独和牵挂啊!(学生阅读)

八、综合指导法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阅读训练往往与理解、讲解、背诵等其他语言训练有机结合。在阅读指导方面,往往综合运用几种阅读指导方法来达到情感阅读的教学目的。这18老师基本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感情,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提高学习兴趣。要学好语文,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阅读水平提高了,语言文学自然也就顺了。因此,我们必须把阅读放在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小学语文教学只能从老师没完没了的讲、详细分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回归本真,用一部分费时费力的分析时间来引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阅读的真谛和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