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方法的作者简介

姚(1866——1938),姓名寒亭,号步云,号。培养俗人。今天,我来自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树李村。他是明代继蒯祥之后的又一位建筑师。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幅明朝永乐年间的明故宫图,展示了明朝紫禁城(北京故宫)的建筑。画面右下方画着一个穿着明朝官服的官员。他就是蒯祥,世界上最古老的宫殿——明故宫的设计者,苏州“香山工匠”的创始人。蒯祥,本名庭瑞,明初出生于苏州象山的一个木匠家庭。因在修建北京故宫中表现突出,获得“快鲁班”的美誉,被任命为工部侍郎。

姚也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他的祖父姚灿庭写了的遗书。他从小在家读书,读完了《百家姓》、《千字文》、《大学》、《中庸》等。16岁辍学,常年跟随叔叔去苏州建房建庙。不到20岁,他就在建筑界脱颖而出。1912年,在他的倡议下,苏州鲁班俱乐部成立,他当选为会长。姚深知文化知识在建筑行业的重要性,于是在苏州玄妙寺旁开办了“子一小学”,在家乡开办了“树峰小学”,免费招收建筑工匠的子女上学。他是第一个走在高校讲台上的香山工匠。他被誉为一代建筑大师。他一生设计建造了数以千计的殿堂、亭台、寺庙、园林,但记载很少,无从查考。现在为世人所知的著名建筑有四个:一是同治、光绪年间,为古文滨的“怡园”建三塔,分南北两厅,前写“锄玄月”,后写“荷香榭”,是怡园的精华。二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著名雕塑家赵子康在木渎重修“颜佳园”。第三,1923,梅花亭建于马广福东坡。第四,1937年,赵子康合作重建灵岩山英雄祠。晚年,姚在苏州巷建了一座“小楼补云”,也是一座极为精致的私家园林,但在文革中被毁。

《建筑法原著》是“唯一一部记述江南地区代表性传统建筑实践的专著”(张志刚《建筑法原著引论再版》),被誉为中国南方建筑的宝典。系统阐述了江南传统建筑的形制、构造、成分、工限等内容,以及江南园林建筑的布局和结构,内容丰富。当时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曾说:“《营造原法》一书中编纂的民居庙宇、宝塔、泊位、木栅栏等法,未见官书,充分传达了南方民间建筑的真相...虽然局限在苏州的一个角落,但里面所包含的做法,是从北宋沿袭下来的,从明清抓起的,今天的北京工匠都习以为常。那些错误的和不能理解它的人将在这本书里得到它的正确性。不过我研究过明清建筑的演变,对这本书帮助很大,不仅仅是苏杭的民间建筑。”这段话的含义表明,《建筑法》原著不仅是一部苏南民间建筑的传记,而且对研究中国建筑文化发展史有很大的作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姚受祖辈影响,从小就热爱建筑行业。他潜心研究香山工匠的传统建筑技术,想编成一本书。于是他在闲暇之余注意拜访能工巧匠,探寻建筑技艺,然后根据家传秘籍和图集整理成书。这就是代代相传的“原始施工法”。

1929年,经过67年的努力,姚终于写出了《建筑法》的原稿。手稿发表后,他把手稿交给北京中国建筑学会的刘敦桢教授,请他审阅。1932年,刘教授忙于向建筑学会介绍这本书。社长朱贵新先生亲自审阅,但因书中所用术语与北京官式建筑不同,数年后未印。1935年秋,刘敦桢教授在南京工程学院将《建筑法》的原稿交给了他的学生张志刚先生。张志刚先生也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人和土地都很合适。他马上加了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