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上册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当前课程改革中教师努力的方向。高一教材第一册设计了有趣的学习资料和活动情境,如6-7页猪帮兔子盖房子,14-15页野生动物园,18页排队买票,29页猴子吃桃子...这些都是孩子们喜欢的,熟悉的,平易近人的。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把静态的文本资源加工成动态的数学学习资源。比如在“比较多少”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主题图给学生讲“小猪帮兔子盖房子”的童话故事。让学生走进情境,仔细观察比较,认识到“多”、“少”、“一样多”。再比如“对0的理解”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第29页的主题图编写多媒体动画课件:小猴子玩耍,小猴子回家,小猴子吃桃子,用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观察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况:盘子里有两个桃子,小猴子吃了一个又一个,盘子里一个也没有...体验“从无到有”的变化,感知0的意义。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能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生动有趣。
第二,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发展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积极主动、个性化的过程”。
按照这一思路,本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求,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比如例题、“做一件事”等插图,多是展示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旨在提醒教师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探索数学,积极与同伴交流,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教材还为学生精心设计了逼真、开放的学习活动。例如,在第33页,安排了两个开放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滚、推、搭、猜”等实践活动,感受和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本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精神在课堂上教学生
(一)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数学知识。
比如在讲授“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时,课前给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凭借形状感知的经验观察和交流物体的形状,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然后讨论“这些物体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了解物体形状的特点...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对真实情境的感受进行探索,进一步抽象感性经验,发展空间概念。
(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数学知识。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比如在讲授“9加几”时,在学生交流不同算法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放1盒子做10”的运算活动向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做10的过程。然后,组织“摆、算”、“圈、算”等活动,边做实际操作边算。具体的图像运算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显性动作带动内部思维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新的计算方法。
(三)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获得数学知识。
这本教材设计了很多合作交流的内容,比如让学生合作完成比较长短高低的活动,讨论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特征,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数。在教学中,要及时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鼓励每个学生探索数学,积极与同伴交流。让学生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比如数学是“9加几”的时候,在“校运动会”的具体情境中提出数学题后,探索解题方法的“任务”就交给各个小组去完成。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会产生“分”、“下一个数”、“加起来是10”等多种计算方法。然后,请向全班同学介绍并展示各组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别人和自己发现的不同方法,认识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同时,在交流中,学生欣赏自己的发现,欣赏小组的成果,欣赏全班发现的各种方法,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兴趣,增强合作学习意识。
第三,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标特别强调:“让学生亲身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当前数学学科改革的重要理念。
为了让学生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走进学习活动,主动建构和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方法,获得探索数学的经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本教材十分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1 ~ 5的理解》,教材首先体现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字,然后通过放一根棍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字的基数意义;理解物体和图形,教材先通过“把相同的形状放在一起”来促进学生对物体形状的直观理解,然后呈现三维图形,引出物体形状的名称。然后让学生试着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描述他们的生活空间...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借助教材提供的基础材料和学习活动线索,为学生设计观察、运算、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比如在讲授“1 ~ 5的认识”时,让学生去过公园或动物园,营造一种“去野生动物园”的情境。首先让学生观察并了解有哪些可爱的动物,然后让学生把观察和数的结果告诉小组里的朋友,并告诉全班同学。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和交谈的活动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65438+。接下来,让学生根据号码摆出木棒,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校牌摆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将抽象的数具体化,加深对1 ~ 5数的基数意义的理解。学生通过看、数、说、做各种活动认识1 ~ 5的数字,经历了数字概念的形成。学生不仅体验了数字的产生和作用,加深了对对数概念的理解,还尝试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获得了一次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四,精心组织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的每一节课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在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本教材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教师要不断探索如何组织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出发,组织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比如在讲授“知道一半时间”时,教师在探究时针和分针指向一半时间的特点后,让学生参与不同的练习活动。(1)说。讲述孩子上学路上、上课、运动、读书的活动瞬间,说说日常生活中他们在做什么。②互动游戏。听一方指令拨钟面时间。首先老师下指令,学生拨,然后同桌一起干。一个说时间,另一个拨时间。③自由选择。在时钟上留出你最喜欢的时刻,告诉你的朋友此时此刻你在做什么……最后,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天。每个活动都环环相扣,充满生活情趣。用实践活动巩固知识,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的兴趣,同时逐步形成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
第五,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个性的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日复一日的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充分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比如在教“数数”的时候,老师抓住学生入学的第一节课,充分利用“美丽校园”的图片资源,引导学生看图数数。从学生自由观察到有序观察,让学生了解计数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反复问“还有什么?”让学生明白他们应该仔细观察。而且通过对学生的表扬——“这些学生观察很仔细,做事很认真”,让学生意识到这些都是好习惯。再如在教写“0”时,老师让学生观察“0”,用自己的语言描述0的形状,并向学生讲述和演示0的写法。之后我们整理了书坯,分别素描0和写字0,让学生逐渐形成写字0的技巧。在写0的学习活动中,老师让学生评价朋友写的0,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如何写好。还特意安排了“你觉得写0应该注意什么?”“你想对我们班的孩子说些什么?”交流活动。学生总结自己写0的经验,讲给全班听。在写作0的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和倾听了解0的写作,通过写作、评价和交流明确写作0的规范性要求,并仔细体验写作的行为要求。“写0”教学活动打破了以往机械写作的模式,使学生在获得写0技能的同时,发展了数学思维、语言交流、情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是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介,启迪智慧的钥匙,陶冶道德的潜在力量。每位老师都深有体会,课堂气氛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学生喜欢的有趣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维方法,让学生体验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主动探索和创造过程。这一切都需要良好的课堂氛围来支撑。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堂上真正的民主与和谐,源于一种师生之爱。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用爱滋润学生的心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以“0及相关加减法的理解”一课为例。在写0活动中,老师用了这几个字“你要写0吗?”"好,伸出你的小手,看着空白的屏幕.""在日语单词框中画一条0线."“你觉得写0应该注意什么?”“你想对我们班的孩子说些什么?”“老师相信你的0一定写得很漂亮。去吧,在下面的日文单词框里写几个0!”组织学生开展空书、写生、总结写作方法、独立写作等活动。教师的语言充满了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信任,融入了对学生的深切关怀,让学生快乐、主动地获得写0的方法。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当学生犯错时,不去批评指责,而是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如果让学生说:“盘子里有1个桃子,它们有几个?”这时候出现了“小猴子吃了1个桃子,就是1”的答案。老师不急,接着问:“那个盘子里的桃子是几个?”孩子们马上说“1。”再比如“两片荷叶上有几只青蛙?”当一个学生说4-0的时候,其余的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想表达自己的方程4+0或者0+4。这时老师给学生一个自我纠正的机会,以“老师没听清楚”为由要求学生再说一遍。巧妙地为学生赢得体验成功的机会。“再给一次机会”让学生感到温暖和鼓励,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护他们探索知识的热情。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想、敢感、敢说,学习潜能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