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小学生带着感情读课文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不管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他们总会把课文从头到尾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声音会特别大,有时甚至会把整篇课文唱出来,就像在唱歌一样。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带着感情流利地阅读一篇课文是不容易的。朗读是一门艺术,既讲究方法,也讲究技巧。朗读文本不是简单地把静态语言变成有声语言,而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化的再创造。有声有情的朗读,能启发、陶冶、教育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我们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县城附近的农村,学前教育普遍较差。再加上地方方言的影响,学生的普通话普遍较差,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麻烦,尤其是在引导学生读课文方面。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读课文呢?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大声朗读的兴趣。

(1)鼓励学生大声表扬自己的朗读。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大三的学生。如果教师能对学生的阅读给予适当的指导、评论和表扬,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一旦成为学生非常喜欢的学习活动,一定会激起学生对朗读的热爱,朗读教学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可以采用多种阅读方法。如:榜样阅读、自由阅读、引导阅读或小组阅读、交叉阅读、个别阅读、火车阅读、角度分色阅读、男女轮流阅读等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示范朗读最能感染和陶冶学生。只有老师充满激情的模范阅读,学生顿悟后的阅读,发自内心的带着最真实的感受和最自然的表达的阅读,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读而不是说,有些地方读不好就理解不好课文。同时,教师的范文阅读也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如何读好课文,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师生情不自禁地同时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要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边看边画,正确地听节奏、停顿和速度,听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意境。尤其是像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掌声这样的情感类文本,更要大声朗读,理解文本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老师在学生面前读得平淡甚至结巴,就无法表达作者对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热爱,无法赞美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的西沙群岛。对于掌声,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小英前后变化的内在原因。为了突破课文的教学难点,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充满感情地朗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感染和熏陶学生,让他们体会到朗读的真正乐趣。

第二,要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阅读能力的高低与读者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只有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才能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有声有色地朗读。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体验和学习,这意味着他们有了一些生活经验,但他们缺乏的是不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进行提炼、模仿和重组。这需要我们老师来引导。文中作者想表达的一些情绪,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而学生没有读到应有的情绪,正是因为没有找到学生体验的切入点。比如,学生在读《香港,璀璨的明珠》这一课时,首先要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它的美丽与繁华,抖落历史的尘埃,回归祖国。所以理解为香港回归是祖国经济强大、国力强盛的表现。从作者对香港的美丽和繁荣的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香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港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引导他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去阅读,会收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第三,要掌握朗读的基本功。

朗读的基本技巧有:处理重音、把握节奏、改变语速、句中停顿、句末停顿、段间停顿等等。比如读《掌声》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小英犹豫了一会儿,终于慢慢站了起来。小英终于在大家的注视下摇摇摆摆地走上了讲台。小英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微笑着走下讲台。小英不再抑郁。当她开始和同学说话、做游戏,甚至走进学校的舞蹈室时,老师要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单词(默读、慢慢读、最后读、不再抑郁读、甚至读),然后反复朗读,要求他们重读带点的单词,读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真正理解:小英前后思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小颖默默地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只有当小英不再抑郁,开始和同学聊天打游戏,甚至走进学校舞蹈室,小英思想变化的原因才能体现出来。再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是两篇非常抒情的文字。朗读时要根据作者感情的层次来确定重点句的重音、节奏、语调,这样才能读出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美。读到作者对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热爱。再者,关键段落一定要大声朗读。在课文的关键段落中,有些词语准确,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对表达课文的中心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读好这些单词和句子,可以帮助他们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另一个例子是文本《秋雨》,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描写了秋天五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以及深秋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场景。这是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在与课文对话时,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和语言美,感受课文中描绘的秋雨和热闹非凡的丰收景象。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着重引导学生把拟人化的句子读好,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秋天的多彩之美和丰收的热闹景象,读出作者当时对秋景的喜爱。教师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掌握,还可以通过阅读关键句子和段落促进学生对关键段落中句子深刻含义的理解。从而训练语感,为带着真情实感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我们应该展示我们的真实感受

朗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语文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和不同文体的课文给予情感阅读指导。情感阅读指导不仅要注意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学生要多读书,自己去咀嚼,去品味,去感受。同时,要引导学生带着适当的情绪阅读课文,训练语感。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全班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理解文章思想感情、陶冶情操等方面的作用。尤其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秋雨》、《花钟》等文本。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适当的语调和语速,带着感情去读。文体上,文中有诗歌、散文、故事、童话、寓言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指导阅读。比如《花钟》这一课,讴歌了花的美丽,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花的热爱。朗读时,不仅要读花的外在美,更要读花的内在美。只有倾吐真情,才能达到读文美境。再比如读《美丽小兴安岭》。在朗读的基础上,注意语音的停顿、语速的急缓和声调的变化,读出春夏秋冬的情感变化,从而感受小兴安岭的秀美风光,表达作者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大声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另外,教师要有意识地按照教学内容,抓住重难点,有目的地引导阅读,让学生从正确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包括声调、节奏等。),感受文本的思想感情,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师生、文本相互融合、互动学习的良好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