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强的小学生分级儿童文学读本怎么样?

儿童文学的分级阅读——《朱子强儿童文学读本》

阅读带给孩子的是生活的乐趣,是对生活的真切感受,这种感受会转化为他们吸收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成为引领他们朝着人生目标奋进的精神品质。拥有丰富高质量阅读生活的孩子,语文学习一定会做得很好。

分级阅读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成功的儿童阅读模式,是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儿童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发展在整个儿童成长时期变化很大,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分级阅读主要是根据儿童的心理成长规律,提供大体适合儿童某一成长阶段特点的作品。2009年,中国广东首次提出对小学生实施分级阅读。

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朱子强教授是儿童文学研究和小学语文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他非常熟悉世界各地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知道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读哪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他收集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对大量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进行了分级,出版了这套《朱子强儿童文学读本》,将入选的中外名著按照语言阅读难度、艺术审美维度、人文关怀生命深度三个“度”分为六个等级,分别适合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读者阅读。根据小学1 ~ 6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兴趣,精选世界各地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旨在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读到适合他们年龄的儿童文学佳作。《朱子强儿童文学选读》是小学各年级孩子的好读物,也是老师教学的好帮手。对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有积极作用,非常适合校园阅读活动和作为老师安排课外阅读书籍。

目录

朱子强儿童文学读本《萝卜选读》回来了(1B年级)。

朱子强儿童文学选读《月亮的外衣》(2B年级)

朱子强精选儿童文学读本藏在你心里(3B级别)

朱子强儿童文学选读:一只神奇的鹦鹉(4B年级)

孙休假时儿童文学选读(5B级)

朱子强儿童文学选读《灾难的礼物》(6B级)

《朱子强儿童文学读本》基于朱子强教授对儿童文学的“分级”阅读研究。他总结提出了反映语言形式和文体形式的顺序、规律和结构的分级阅读五原则:

从口语到书面语;

从韵文到散文;

从故事到情节;

从形象到意向;

先叙事,后风光,抒情,议论。

(一)“分级阅读”(学习阅读)应该是从口语到书面语。

为什么对孩子(成人也一样)来说,写(书面语言)比说(口语)要困难得多?维果茨基在《思维与语言》一书中指出了两个原因:书面语言的最初发展也需要高度的抽象。它只用思想和形象说话,缺乏口语的乐感、表现力和抑扬顿挫,写作也需要孩子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活动,书面语所有这些特点解释了为什么它在学龄儿童中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口语的发展。这种不一致源于儿童对自发、无意识活动的熟悉,缺乏抽象、深思熟虑的操作技能。"

所以在低年级的时候,要以口语的形式学习文体,为孩子从口语能力发展到书面英语能力搭建桥梁。具体风格:儿歌、民间文学(生活故事、童话)、口头叙事的创作故事、绘本(绘本),如劳贝尔的《青蛙与蟾蜍》或新美并的儿童童话。

(2)“分级阅读”(学习阅读)应该是从韵文到散文。

散文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的是非韵文作品,如故事、小说、散文(狭义)。不是说低年级不能出现“散文”(比如故事),而是要注意韵文的阅读和语言的节奏。这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因为“韵”好说。

周作人说:“小孩子学语文,不会写字,但有自己的节奏。他会说话的时候,会一直重复歌词,会背会说,好说。”盖的儿歌学语言,先音节再词义。这首儿歌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它在幼稚教育中是如此重要。”“儿歌的简单还体现在好记好唱上。儿歌的长度一般都比较短。即使有的很长,也经常使用顶针修辞格,或使用重复的手法,或重复同样的语法结构和词类、词义相近的词汇,所以很容易记和唱。"

麦克林托克说:“对于幼儿来说,需要强调的主要是与语言的音乐效果相关的元素。”维果茨基说:“诗歌和散文这两种形式在功能和采用的技巧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洪堡认为,诗歌和音乐密不可分,而散文则完全依赖于语言,受思维支配。因此,诗歌和散文都有自己的措辞风格、语法和句法。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尽管洪堡特和后来进一步发展他的思想的人未能充分认识到它的意义。”

在叙事儿童诗《猫养鱼》中:

“鱼小,吃不饱。还不如养好吃好。放在盆里怕鸡咬,放在河里怕它跑了。小猫想出了一个新办法,把它放在肚子里,最有安全感。她一口吞下去,一大早刚养起来。”

这首叙事儿童诗节奏感强,简单易学。

(3)“分级阅读”(分段阅读)要从“故事”到“情节”。

比如整个小学阶段有很多叙事作品。对于这些作品,要进行形式上的分析,结合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学性教给孩子,这就需要对艺术形式进行分析,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最初的出发点和基础。

以糖果的故事(事件)和万卡的剧情为例。如果一部作品,作者只打算把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原原本本地告诉读者,那基本上属于故事体。如果作者面对一个事件的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考虑是如何讲述,那基本上就成了小说。小说的情节由作者为安排事件而设计的点缀、神秘、铺垫、叙述、倒叙等构成。

从“故事”(事件)到“情节”,意味着作品的结构由简单到复杂。涉及到从事件到人物,从类型到典型,从行动到心理的文学表达问题。这里简单和复杂没有区别。只是意味着小学生既要学习简单,也要学习复杂。

从文体顺序看,低年级是故事、民间童话、绘本;中年级是文学童话,需要复杂。比如四年级可以讲讲故事的小说《丑小鸭》,比如诺索夫的短篇小说和绘本。高年级,可以描写心理的小说,比如《一串葡萄》、《万卡》、《走在路上》等。

(D)“分级阅读”(分段阅读)应该因图像而异。

所谓形象,就是客观形象通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简单来说,意象就是有“意”的“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感受的客观形象。如《小西瓜》、《柠檬》,其文体顺序为:儿歌——儿童叙事诗——儿童抒情诗、哲理诗。

(5)“分级阅读”(分段阅读)先叙述,后写景、抒情、说理。

为什么?因为越小的孩子越喜欢动。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出去旅游,自己养螃蟹玩,不看风景;我去公园,不是为了看盛开的花,而是为了观察地上的蚂蚁,追逐飞舞的蝴蝶。

所以文体顺序应该是:故事、童话在前,散文在后;儿歌在前,儿童诗,尤其是抒情儿童诗在后。有些教材中,低年级有抒情性很强的儿童诗,容易让幼儿产生不自然的感觉,因为“抒情性”是一种叙述后发展起来的能力。而且有感情,但不一定“抒情”,比如《去年的树》,不直截了当。不当的激情,不自然的做作,不理智的情绪,都是有害的。散文是后来才出现的,其中叙事散文是先出现的,抒情景物和叙事议论的散文是后出现的。寓言不应该放在中低年级,应该放在高年级,因为寓言是推理,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推理方式。理解这种推理方式需要抽象能力。

从文学阅读能力的发展来看,小学生需要发展四种语文能力,包括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分析力。针对不同的学年,可以做这样的能力布局:低学年,重点发展感性和想象力;中学着重发展感性、想象力、理解力);高学年注重发展感性、想象力、理解力和分析能力)。这样才能清晰地把握每个时期的语文学习要点。

我认为,按照这个“分级”原则,小学语文课文的选择和教学目标就不会出现盲目性、混乱性和倒置性。通过这些原则,对儿童文学的阅读进行分级,希望梳理出其先后递进的规律,进而构建一个有机的、有序的、完整的儿童文学阅读结构。

(注:本文根据第十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母语教育研讨会的发言和资料整理而成,有删减。从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