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1)加强对学生算术的训练。计算繁琐,如果没有一定的运算原理支撑,法律的框架最终会支离破碎。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如何计算,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帮助学生理解算法的理论基础,将“算术”与“算法”有效地结合起来。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运算规则、运算性质、运算法则、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就做不好计算。只有在对算术理解透彻的基础上,牢牢记住规则,有条不紊的做好四道计算题。比如整数乘法中的两个错误“35乘3等于95,24乘5等于100”,典型地反映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对乘法运算理解不充分,对乘法运算所携带的数字如何处理比较模糊。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征-概括”,在真实的动手操作中逐渐感知和体验更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动手操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在操作中,他们能够感知大量直观的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形成知识的表象,从事物的表象中诱导学生积极探索和总结事物的本质特征。
(2)注重小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对初、中学生基本口算的训练要持之以恒,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也要重视对高年级学生的口算教学。在我看来,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乘除法,低年级的学生一定要掌握。
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四年级的学生因为不注重口算训练,仍然用手指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此外,及时帮助学生总结一些计算规律,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只有在中低年级熟练口算,才能在高年级正确计算更复杂的数学题。
(3)练习要有针对性,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计算中的规律。虽然多练习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一味的注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只会扼杀学生对计算的兴趣,最后适得其反。所以练习一定要有针对性,老师要引导学生在那些容易出错、容易混淆的题目上练习,让他们在辨析中真正提高计算能力。
这里所说的针对性,可以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本班学生常犯的错误,以及一些不同题型的计算题。训练不同类型的题型,既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很多计算问题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这些规律不仅可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在计算教学中,老师经常发现学生抄错了题中的数字或运算符号,而学生自己却找不到。虽然计算和校核结果是正确的,但问题最终是错的。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