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什么?

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树立“思政”理念,实现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有效振动”。课堂是学校育人的主阵地,是学生精神成长的主要营养来源。一方面,要把思想政治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增强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强爱国情怀。另一方面,学校要树立“大思想大政治”的理念,每一个学科、每一个老师都要肩负起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各个环节。事实上,每一门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中国诗词中对祖国山川的歌颂,家国情怀的表达,自然科学中古代发明和现代科学的伟大成就,都是引领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的最佳素材。学校要做好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带领每一位教师积极担当,善于挖掘素材,巧妙运用,让爱国主义精神像春雨一样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是丰富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现实性、针对性和贴近性。爱国主义教育不必坐以待毙,探索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内容和方法,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当前,要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着力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改革开放成果引领教育。同时,要注意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和生动的事例,开发承载爱国主义教育的校本课程和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作品,设计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增强教育的感染力。比如李大钊先生是我们学校的创始董事,鲁迅先生故居就在我们学校。我们专门开发了“青春”“育人”系列课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深受学生欢迎。此外,电影、微视频、游学、社会实践都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载体。

第三,从情感认同教育、价值甄别教育和实践体验教育三个维度入手,追求爱国主义教育的统一性和融合性。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深厚的感情必须建立在深刻的理解基础上。学校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注重情感认同、理性认知和实践体验的统一与融合。当前,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意识形态斗争、价值观冲突加剧等挑战。要加强价值甄别教育,深入透彻地阐释爱国主义的道理,引导学生从理性认知上理解“为什么要爱国、怎样爱国、怎样爱国”这一根本问题,强化对党、国家、社会主义的心理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