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小结怎么写?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估算、测量和寻找,学习毫米和分米。
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些活动让学生测量。
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认识到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引导学生总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银行卡,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它的厚度,然后实际测量一下。同学们百思不得其解,因为银行卡的厚度小于1 cm,自然导致长度单位毫米小于cm,让同学们觉得1 mm大约是一张银行卡的厚度。
学生认识了尺子上的1mm后,就可以测量不是整厘米的更短的物体了。
接下来,我拿出一张10 cm长的纸,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由此引出了“1分米”的概念。
知道“1分米”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寻找它”的活动,看谁能找到“1毫米”和“1分米”周围的物体。
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一下子提高了。我让他们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答案各不相同。有的说身份证、硬币、磁卡的厚度是1mm左右,还有一个小朋友说10张纸的厚度也是1mm左右,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度思考,在生活中学会了数学,对我来说很重要。
人们常说“备课不仅要准备教材,还要准备学生”。准备教材容易,准备学生难,因为人是活着的,思想总是在变的。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死记硬背,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你只能抓住学生情况的一条主线,就是“保底不封顶”。
只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思维空间,敢于让他们去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才不会只是一句空话。
通过这节课,我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从头到尾都是学生在评价、测量、寻找,学生很感兴趣。
我上课总结的时候,一个学生独立问了一个问题“有没有小于毫米的单位?”还没等他话锋一转,一个同学马上回答:“对,是千分尺。”另一个学生甚至说:“比微米还小的就是纳米。”他们的回答让我吃惊。知识不局限于课堂,学生的知识面很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