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琳节的节日习俗

西藏农村的卡琳节

载歌载舞,喝青稞酒,骑马,射箭,掷骰子,是过去西藏农村节日最典型的写照。

每年6月1起的第一周是日喀则的公休日。他们窝里几乎所有的城乡家庭,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去郁郁葱葱、阳光明媚的花园或乡间玩耍,俗称“过林卡”。在“卡琳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些传统习俗之外的新气象。

年,在楚江畔的白浪县巴扎乡彭仓村,十几名藏族群众在内地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忙着给塑料大棚通风浇水。热气腾腾的大棚里,西瓜已经长到碗口大小,西红柿、黄瓜、辣椒都是绿色的。

“在过去,光会种植食物,播种,然后暂时不去管它。种菜,我们每天都要顶着太阳把大棚顶上的被子掀开。气温高了还要通风散热,还要经常移苗浇水。所以,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全家出门,必须有人留守值班。”41岁的拉巴扎西说。

彭仓村26户人家种菜才三四年,但在当地政府、内地省市援藏和财政部门的帮助下,建成了70多个长40米、宽8米的塑料大棚,占全村土地面积的近一半,平均每户2-4个大棚。实施果蔬轮作,一年可收获2-3茬,一个大棚年纯收入超过6000元。

28岁的丹津告诉记者,过去,人们不得不吃炒面,喝青稞酒,因为通常的主食只有巴赞和土豆。如今,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自己种的新鲜蔬菜。开着拖拉机进城卖菜,经常去饭店消费。他说:“吃饭的时候,每天好像都在‘穿越卡琳’。”

在彭仓村以东10多公里的罗江镇郭鹏村,记者没有看到“穿越森林卡”。在“女强人”曲珍经营的家庭工厂里,40多名妇女正在用传统的木纺纱机编织羊毛和卡垫(羊毛垫)。在这里,学徒一天能挣15元,熟练工一天25元。

虽然没有“穿越卡琳”,但家庭工厂里有一阵阵欢声笑语。他们的产品,从纺纱到针织都是手工操作,染色使用天然矿物,很受尼泊尔、印度等外商的欢迎,产品全部出口。

37岁的曲珍说:“节日是好的,但只有学习劳动技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真正改善生活。”在曲珍的厂里,夏秋两季工作少的时候,平均每半个月就会组织女工去玩一次,“穿越森林卡”正成为常态。

日喀则梨花节

游览卡琳是藏族人的特殊爱好,而以卡琳为假日是日喀则的一项发明,这是独一无二的。

日喀则的人们庆祝卡琳节,它始于每年公历6月1日,通常持续5-7天。在卡琳节前的三到五天,城里的每个家庭都已经在贡觉卡琳、辛公林卡和郊区的达格瓦兰卡搭起了帐篷。帐篷多为白色,绣有蓝色吉祥图案,简洁美观。还有的用窗帘围出一个小环境,窗帘很鲜艳,色彩也很丰富。在帐篷或帐篷里,人们支起炉灶,摆好桌椅,铺上藏席,摆上各种小吃、菜肴和饮料,唱歌、跳舞、打藏牌、讲故事、做游戏、招待客人,有时还观看电影、文艺演出和藏戏,日夜进行传统体育、射击和竞技比赛。经过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卡琳节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彩电、录像机、卡拉ok和电子游戏也搬进了帐篷,传统文化和现代娱乐在这里和谐相处。

起初,日喀则人不是在每年公历6月1日庆祝卡琳节,而是在藏历4月中旬。此时春播已经结束,田间管理的季节尚未到来,农村处于短暂的农闲季节。此时正是春夏之交,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

后来,卡琳节被改为公历6月1,因为这个时间刚好接近藏历4月中旬。主要原因是每年6月1日,日喀则市的小学生会去公园,在卡琳表演歌舞,一些成年人会去卡琳和孩子们一起玩。后来,卡琳节逐渐演变成每年公历的6月1。

关于日喀则梨花节的起源,有许多古老的传说。传说很久以前,在一个春日,日喀则的男人们一大早就骑着毛驴去远郊拜见“莲花佛”,而女人和孩子则带着食物聚集在郊区,欢迎他们受祝福的亲人回来,然后聚集在路边的卡琳,从而形成了最早的游览卡琳的活动。后来这个活动增加了骑驴、射箭等比赛内容。然而,这些活动在今天的卡琳节上已经看不到了。

6月1日,日喀则的小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也将在这里度过美好的一天。城里的孩子们将举行庄严的仪式加入少先队组织,并在这里表演自己的节目。地区文工团的专业文艺工作者也前来演出。由于卡琳节深受人们喜爱,一年一度的卡琳节已成为日喀则人民的法定节日。

解放后,百万农奴翻身做了主人,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如今,游览卡琳已经成为西藏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

卡琳节在藏语中被称为“孜木林桑吉”,意为“世界快乐日”。有人称之为“郊宴”。这是西藏自治区拉萨、日喀则和昌都藏族人民的传统娱乐日。藏历每年5月1日前后举行,节日期间不定,有的地方长达十多天。届时,藏族人民会扶老携幼,带着食物、青稞酒、酥油茶、卡垫、帐篷,以及各种娱乐工具、乐器来到优雅幽静的“卡琳”(藏语音译意为花园、花园,园中种有柳树,故百姓称之为“戏柳”)。在草坪上和老树下搭起一个白色的帐篷,周围铺上一些床单或者塑料布,铺上一张牌垫,一边弹着七弦琴,一边喝着酥油茶或者青稞酒,一起野餐。有的打扑克,有的下棋,打球或聊天欢笑,有的在绿草地上唱歌跳舞。此外,节日期间还将举行一些宗教仪式和赛马、射箭等民族体育娱乐活动。

很有意思的是,一些非宗教节日也加入了宗教内容,在雪域和信仰藏传佛教的人群中为灾难祈福。以传统的藏历新年为例。在这个节日的前夕,成千上万的藏民按照习俗手持火把走上街头,举行驱鬼仪式,祈祷消灾、去旧迎新。记者有多穷,何黎姿在1991年2月14日题为《百万藏民迎新春》的新闻中报道过。晚上八点,稻草做成的火把照亮了拉萨的大街小巷,鞭炮声此起彼伏。事实上,除了烧火辟邪,藏族家庭还会在厨房的中央墙壁和大门上张贴图画,准备吉祥的符号和图案。

大年初一,佛龛前要放一个装满幼苗的长方形小盒子,希望庄稼丰收,人畜兴旺。早上,家里的主妇们要早起去井边或河边挑水,以示好运。然后煨(火桑)用香烟招待上帝,让上帝保佑全家幸福。一些人还在羊身上绑上彩色的布条,并在羊身上洒上奶茶,以祝愿畜牧业丰收...

这些流传于藏族民间的传统而丰富多彩的宗教节日,与雪域藏族的生产活动、文化生活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这些节日代代相传,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