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学设计的特征。
传统的教学设计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使得课堂教学机械、枯燥、程式化,师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现在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实现结论与过程、认知与情感、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因此,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设计应具备以下主要特征:
1.1积分
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有机融合;在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要紧紧围绕目标,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中获取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1.2交互性
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整体性。教学是师生双方在同一时空参与的教学活动。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不仅要体现教师如何教,还要体现学生如何学,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知识互动、情感互动和思维碰撞,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1.3开放性
教学设计要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数学开放,把学生的个体知识和直接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单向地教学生,学生要师生沟通,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公开地融入学生的直接体验和意外体验;在教学方式上,要从灌输式、压灌式教学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在习题的设计上,要对答案、解法、条件、问题算法、结果的独特性持开放态度,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4有效性
教学有规律,但没有固定的规律。重要的是得法,注重实效。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都必须注重实效,摒弃与实现目标无关的内容、方法和形式,扎实提高学生素质。
2.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
课堂教学设计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轨迹。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师生角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毫无疑问,教学设计应该与时俱进。其主要策略是:
2.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学习热情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显性的兴奋中枢,使包括大脑在内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好的心理准备。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渠道,创设让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与教学相关的教学情境,形成学生“想通而不得”的心态,产生热切的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猜灯谜、读儿歌、做游戏等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用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心理需求。比如有的老师在讲授“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创造性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紧张的氛围中学习这种抽象的知识。刚下课,老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猴子分蛋糕”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喜欢吃猴王做的蛋糕。一天,做了三个同样大小的蛋糕。先把第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块,给猴甲1块。猴B看见了,说;“太少了,我要两块。”孙悟空把第二块蛋糕平均分成八块,给了他两块。猴C更贪心,说:“我要三块。”孙悟空拿出第三块蛋糕,平均分成12块,给他三块。“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吗?”过了一会儿,学生们都说:“一样多。”于是,老师问:“你想知道聪明的孙悟空是怎么满足小猴子的要求,得到公平的一份吗?”正当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故事,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老师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知道了!”“在学生最好的心理状态下,新课进行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通过比较、综合、抽象、概括,逐渐获得分数基本性质的内涵后,老师幽默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现在你知道孙悟空用什么规则分蛋糕了吧!”“如果猴子想要4块,你觉得孙悟空应该怎么做?五块钱……”学生们自信地回答,老师充分表扬了大家:“你们真的比孙悟空聪明!”既巩固了新知识,又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整个40分钟的时间里,学生们始终在愉快、欢乐但又紧张的氛围中学习,体现为“在快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幸福。”
2.2精心设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主要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互动教学。教师通过矛盾事件造成学生认识的失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
2.3注重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更重要的是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