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总目标写入课程标准已经六年了。六年的实验教学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然而,如何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是一线教师头疼的问题。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觉得课堂教学和课程目标就像两张皮,互不相干。一些教师甚至怀疑课程目标的合理性。在我看来,信息素养作为一个课程目标,是毋庸置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是如何落实培养信息素养的目标。

首先,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内涵广泛,分为不同的层次。我认为,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

1.信息意识

看一个人有没有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有多高,首先要看他有没有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有多强。就是当他遇到一个实际问题的时候,他能想到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吗?

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和信息问题的敏感程度,以及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例如:

2002年6月5日至10月,我参加了第一期全国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班的论文答辩。为了保证一天内完成全班40多人的答辩,教授给了每个人时间限制,我计时。我借了一只表,为了每十分钟准确地报时,我无暇顾及答辩的内容。课间休息时,一个同学说,我们都是信息技术老师,还这样记时间,缺乏信息意识!然后我上网找了一个免费的定时器程序,把任务交给了电脑,才解放出来。

这件事让我亲身体会到信息意识的重要性。

2.信息能力

用信息技术发现信息、捕捉信息、思考解决问题,是信息意识的表现。但能否采用合适的方法,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和工具,通过合适的渠道解决问题,取决于我们是否具备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运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具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包括理解和掌握信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信息资源的收集和管理、信息技术及其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信息处理过程的设计等方面的能力。

3.信息伦理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如个人信息隐私、软件知识产权、软件用户权利、网络信息传播、网络黑客等等。针对这些信息问题,出现了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准则,形成了信息伦理。在运用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否遵守信息伦理,体现了一个人的信息伦理水平。

简而言之,信息意识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想到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信息能力决定了你能不能把自己想的事情做好,做好;信息伦理决定了它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能否遵守信息伦理规范,符合信息伦理。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和基本内容,信息意识是信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渗透于信息能力的全过程。只有拥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才能激发信息能力的提高。信息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人们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应用信息的意识。信息道德是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正确运用的保证,关系到信息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如何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意识从何而来,如何培养信息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是课堂教学中实施信息素养培养的三个关键问题。在我看来,大多数老师发现在课堂上很难解决这些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现行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不符合该学科的特点和规律。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我们需要根据课程目标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一套符合本学科的教学模式,而不是简单套用其他学科的模式。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以下五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主线,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从前面的解释我们知道,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都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因此,结合本学科的实践特点,信息素养的培养首先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主线,整体设计课程”。创设学生熟悉、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真实的实际问题中巧妙设计教学内容。如果学生把每一节课都花在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从长远来看,他们的信息意识会逐步增强,信息能力会不断提高。

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本设计有时需要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有时需要增删一些内容。这需要教师对本学科、本专业有深刻的理解,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创造力,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实践和探索。

案例一: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

课程内容

实际问题

信息和信息技术

文本信息的处理和表达

写一篇“我所理解的信息”和“给我印象最深的信息特征”的报告。

举四个信息技术核心技术的例子;分析一个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例子;想象一下信息技术的未来。

信息获取、文本和表格信息处理和表达

写一篇搜索引擎研究报告。(注:将历史、发展、工作原理、分类、网上信息搜索策略与技巧、搜索引擎比较、网上信息下载、大规模文字处理等内容融入其中。)

两人合作写了一份自助游计划。(注:嵌入了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信息评价、文字和表格信息的表达,让学生体验信息获取的全过程。)

多媒体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表达和交流

集团合作制作多媒体综合作品《我的校园,我的同学》。(注:以学生展示最熟悉的校园生活为载体,集图像、动画、音视频信息采集处理、整合、表达、交流于一体。)

表格信息的处理和表达

“我的校园,我的同学”作品评析

信息资源管理(IRM)

日常运营管理。(将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与日常学生作业管理相结合。)

2.自我创造是课堂的核心任务,让学生充分“思考”。

培养信息素养的第二种方式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把“学生要学以致用,自主创造”作为每节课的核心任务,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充分的创造力。

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举例强调方法和原理。在实践中,学生首先需要发现和思考自己所学的东西可以应用到哪些地方,可以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然后构思作业的内容和确定目标,再应用所学的东西达到设定的目标。作业没有给出统一的样式,没有模仿的例子,只有具体的要求。每个学生的作业都需要自己的创意,就像作文一样不同。

案例二:“图像信息处理”第一次课堂实践的内容

实践内容和要求

(1)分组坐,互相帮助。

(2)每个学生围绕小组主题确定本次作业的内容。注意团队成员之间作业内容的衔接性和互补性。

(3)作业内容积极向上,对学生和老师没有伤害。

(4)使用他人肖像需本人同意。

(5)根据作业内容,从团队收集的素材中选取合适的图片作为素材。

(6)根据工作内容,利用选择、自由变换、图章、橡皮、修补等工具,对所选材料进行修改、合成、拼接,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7)每个学生至少要做出1件作品。作品应该标上作者的名字。

保存和提交要求(略)

题目

案例描述

本案例是《我的校园和我的同学》的一部分。事先已经将学生分组,围绕大主题确定小组的主题,写出小组的主要内容和计划,并根据计划收集材料。课上,老师讲解了图像处理工具PhotoShop的基本用法,并通过实例讲授了图像的选择、修改、合成、拼接的方法和原理。

为了完成这一实践内容,学生首先要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去思考他想为小组的最终工作达到什么目的,进行独立创作;其次,要思考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是否符合小组主题,能否学以致用;最后,要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实现自己的想法,完成自己的作品。

这种课强调发现和解决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挑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信息意识,训练学生的信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经过长期的课堂体验,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自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3.根据学科特点重组课堂结构,让学生充分“做”。

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应用所学解决问题需要足够的时间和安静的空间,这也决定了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模式不同于其他学科。一些优质课和公开课,让信息技术课很热闹。一分钟,播放视频,另一分钟,要求学生探索,另一分钟,他们分组讨论...短短的45分钟被切成了碎片。学生忙于应付老师的各种教学活动。他们怎么会有安静的时间和空间去“想”和“做”?信息素养如何提高?

因此,培养信息素养的第三条途径是根据学科特点重组信息技术课堂,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由于信息技术的特殊性,目前学生不能课后做作业。为了巩固这一环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作业。这样的话,课就不能再讲了,不能再练了,不能再讲了,不能再练了。而是将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融为一体,有机结合,将信息技术课堂分为学习新内容和学生实践两部分。

自主创作的作业,需要学生花大量的时间“想”和“做”。所以老师要尽量少花时间和学生讨论需要教的新内容,多给学生留出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尽量不要中途打断学生,不要反复切屏。因为只有提供一个安静轻松的环境,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解题的实践中去。只有在实践中练习,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才能提高信息能力。在每年的学期总结中,我的学生提出的最常见的建议是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在电脑上做作业。

4.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学科的魅力和价值。

培养信息素养的第四种方式是为学生充分展示学科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学科的魅力在哪里?是本学科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家发现的信息科学原理,是科技人才发明的各种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技术和工具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再创造!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传授知识和技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学科的科学原理,如声音压缩中的掩蔽原理、关系数据库的数据组织原理等;用生动的方式呈现学科的本质技术,如用动画呈现互联网的核心协议(技术)TCP/IP、音频压缩中的差分编码技术、数字图像存储技术等。带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及其工具,以开拓精神再创造和体验学科价值。当学生真正感受到学科的价值时,他们会发自内心地热爱它,并投入更多的精力。以下是一位学生学习搜索引擎知识后的感受:“通过学习,我学会了更专业地使用搜索引擎,也学到了很多与引擎相关的专业知识。我觉得很有收获。我也发现,即使是搜索这种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也有如此复杂的原理,并不是用起来那么简单。只有计算机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复杂的任务。计算机完成的复杂任务远不仅仅是搜索,它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信息时代,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电脑。所以,我要好好学习,更好地利用电脑,让它给我带来更多的帮助。”

5.关注信息活动的每一个细节,规范和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

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不在老师的说教或危言耸听,而在学生信息活动的每一个细节。

首先,让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自然遇到信息伦理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和作业内容时要精心策划。比如作业“写一份自助游计划”,学生在网上下载资料会遇到版权问题;在作业《我的校园,我的同学》中,要解决同学肖像使用权的问题,以及恶搞同学肖像引发的纠纷;在“算法与编程”作业中,学生会遇到利用自编程序攻击其系统等信息伦理问题。

其次,对学生可能遇到的信息伦理问题给予正确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信息活动时,对可能出现的信息伦理问题给出明确的要求和正确的方向。我的做法是在每个课堂实践内容中对信息伦理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案例2“实践内容及要求”中的(3)和(4)。

第三,及时检测和跟踪学生的信息行为。我的做法是在实践内容的评价尺度中,对信息伦理问题设定一定权重,并进行测试和反馈(如案例2)。

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中,信息道德的培养是最难的。所以我要特别注意不符合信息伦理的行为,除了在成绩上,在“老师的话”上,特别注意有问题的同学。

案例三:教学日志(2010年3月23日)

批完12班一年级二班第三次编程作业,已经凌晨2点多了,有两件事让我很感动。

第一件事:运行学生A的作业程序,我在第四个窗口看到了他留给我的:“对不起,老师,我不会再恶作剧了。”我会微笑。这让我想起了他的第二次程序分配:程序运行后,当我输入提示的用户名和密码时,程序开始倒计时,然后我的笔记本关机。当时我在《老师的话》中写道:“这样的恶作剧还是少一点,可以用程序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件事:运行学生B补的作业,发现全屏没有关闭按钮,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但没有提示。尝试五次失败后,系统会自动重启。重启后还是那个界面,还是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然后重启...在多次尝试失败后,我不得不在系统重启期间尽快打开任务管理器,他的程序一进入就立即停止其进程。

这件事怎么处理?我扣了他信息伦理的分数,在“老师的话”里写道:“批改你的作业时,我已经花了2个小时批改全班第三个作业,花了20多分钟破解你的程序。我第一时间打开作业文件看了看。还好我只丢失了一个同学的信息。谢谢我的好习惯。其实你可以用你的聪明才智去有意地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