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硬币
我们现在出门都带着手机,也可以说手机在手,什么都有。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改变了人们“出门必带钥匙和钱包”的习惯。事实上,网络支付和手机银行的普及并不意味着硬币的消失。
但是,我们过去使用的纸币变成了电子形式,它作为交换媒介的本质并没有消失。人民币仍然是我国的货币形式。在熟悉的人民币上,有一个连小学生都能看出来的错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人民币的印制真的可以这么随便出问题吗?其实不是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关于“人民币”的趣闻。
现在人们使用的人民币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发行的。1948年,当全国人民都沉浸在解放胜利的喜悦中时,第一版人民币发行,一直沿用到现在和以后。相信大家都知道,人民币的发行不是儿戏,而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自然受到了国家政府和专家的严格控制。然而不可思议的是,迄今为止人民币的使用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错误,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小学生也很容易看出来。
错在哪里?其实就是人民币上显眼的“圆”字。相信大家都会觉得很奇怪。一个好字“圆”怎么会错?这还需要从我国的货币法规说起。1995,考虑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情况,我国重新制定了新的银行法。新银行法明确规定了人民币的发行形式。
其中,人民币单位停止使用以前的“元”,统一使用新的“元”。那是明显的。现在的人民币还是“元”,和银行法的规定完全不一样。人民币的印刷制造真的可以这么有勇无谋吗?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秦始皇夺得政权,统一六国后,实施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政治措施,其中一项就与钱币有关。即统一六国货币,用方孔圈钱。很多人会想,为什么货币不一样,需要统一?事实上,春秋时期各国和各诸侯国使用的货币及其换算方法存在很大差异。
当时的硬币有刀币和布币两种不同风格。齐国的大刀可以在齐国使用,但不能在其他国家使用。这就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存在很大的障碍,不利于世界的统一。
此后,中国历代王朝都发行统一的货币,大体形状不变,货币上的文字也会因皇帝年号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宋朝时期,印刷、造纸业发达,经贸发展极为繁荣,进一步促进了纸币“十字”的出现。纸币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取代方孔圆钱,也就是方孔铜钱。
无论硬币的形状是金属的还是纸质的,各个朝代、各个世代的硬币都会有一个统一的形态,而不是任意的。首先,金钱在国家政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古代,每个朝代的每个皇帝都会在发行的硬币上雕刻年号,就像唐代的“开元鲍彤”,但微小的硬币在细节上显示了一个朝代的团结。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同样如此。每个国家的硬币都与它自己的历史或建国过程密切相关。在我们国家更是如此,硬币的设计处处讲究,煞费苦心。既然硬币按照形式规则是国家统一的事情,为什么人民币会有这么明显的错误?人民币质检专家是不是不知道这个错字“圈”?
其实人民币上的“错”字“元”并不是真的错,只是它的使用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而不是单纯的用错别字,违反银行法。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不仅发行货币,每年还发行硬币,而这种圆形硬币的最初起源还需要追溯到清末。
当时大量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并受到西方资本输出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维持当时的对外贸易,清政府不得不改变货币形式,开始模仿西方国家的“银元”,发行自己的一套银元。后来清朝灭亡后,袁世凯仍然发行银元作为同辈的货币。
新中国成立之际,在发行纸质人民币的同时,还发行了圆形硬币。虽然与银元不同,但仍采用了“圆形”的设计理念。其实,从更深的层面来看,现在的圆币不仅仅是现代银元的“圆”,也和中国古代几千年来使用的方孔圆币类似,只是为了实用和美观,取消了中间的方孔。
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圆”有着不同的含义。有阖家团圆的吉祥寓意,更有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象征,也有万事如意的美好愿望。就这样,一枚小小的圆形硬币和看似错别字的人民币上的“圆”字,也多了几分温暖和可爱。
正因如此,从人民币最初发行开始,“元”字就一直流传下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陪伴着无数人走过一生,也陪伴着我们的祖国从曾经的弱小到现在的自强富强。
人民币的制造是绝对保密的,其生产所需的技术和设计理念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测试。也许人民币上的“元”字从新颁布的《银行法》来看是不符合法律的,但从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来看,仅仅一个“元”字就包含了需要用几千字来描述的历史和文化。
就目前而言,设计制造人民币的专家们对“元”字的用途一无所知,与“元”字带给人民、国家、民族的美好祝愿和真挚初心是分不开的。
结论:
很多时候,我们对是非的区分往往停留在某一门学科的表面,而忽略了很多内在的东西。就像人民币上的“元”字,按照新银行法的规定,确实是不对的。其实深入来说,“圆”字的使用并没有什么不妥,甚至承载了太多美好的寓意和祝福。也许“元”字不仅对于人民币的设计者和印刷者,对于中国成千上万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