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随笔
你们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都写过作文吗?杂文可以看可以抒情,可以看东西可以谈看法,可以看书可以谈感受,可以逐条讨论。那么,什么样的散文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篇小学美术教师教学随笔。欢迎大家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开学第一天,1班和4班的同学给我的总体感觉是班级纪律不错,但整体表现不够积极。全班只有5个同学举手发言(1班和4班共47人,只有9.2%的同学主动举手),我点名回答的问题更多。我认为学生不够积极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因为第一天上课,学生还没有适应初中的学习方式。
开学前一周,学校专门组织学生看视频,举办讲座,培养学生的生活行为和学习习惯,但是我们知道习惯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虽然班级被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但是当我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并没有出现我想在班里看到的热烈讨论的场面。【这里说明一下:我校参照新课改理念,学习杜口教学模式,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在初一年级开展教改实验。在学习形式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每个班分成6到8个小组,每组6人(由于人数原因,个别小组5、7人,不超过8人)。〕
第二,美术课是下午,学生已经很累了。
学校作息时间为:早上6: 40到校早读,上课时间为7:30-11:20。上午有四节课,第一节课45分钟,有两个10分钟的课间活动,一个25分钟的课间练习和一个5分钟的眼保健操。下午11: 20到1: 30第一节课前,学生除了1小时吃午饭和午睡,其余时间都要学习。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初一学生来说,这种学习强度肯定不小,所以相比上午的课,下午的课在教学上肯定会收效甚微(我想很多老师都有这种感觉)。
第三,课前准备不够完善,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我是去年上的这个鉴赏课,但是有相关的教案和课件。但我还是做了认真的准备:查看了新课标“欣赏与评论”领域的学习目标,阅读了《如何更好地欣赏艺术》等文章。结合去年的教案和课件,我重新设计了教案和课件,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午把课件拷到美术教室的电脑上,但是下午还没上课,另一个美术老师(我老婆)打电话给我,说她本来要上课的三年级教室的电脑突然坏了,她要去美术教室上课,我只好在教室上课。其实学校有两个美术教室,但只有一个有多媒体设备。考虑到这学期学生要回收美术课本,开学前我向学校申请在另一个美术教室安装多媒体,但昨天才安装。还有一间教室很久没打扫了,打扫完才能去上课。
基于以上原因,我只能临时改变计划去1班和4班上课,但是我已经失去了上课的节奏,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点评:当然,我对高一四班的感觉只是对一个班级的感性判断,这种感觉准确与否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判断。还有,我需要采访调查1-4班的班主任和其他老师,听听他们对1-4班的感受,从而做出一定的评价。
小学美术老师想上好一堂美术课真的没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场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课后的多元化评价与反思,缺一不可,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功夫去思考和推敲。
一、美术课前的准备不仅仅是有形课堂资源的准备,更需要老师多方面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看老师长期的积累。
二,美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重点,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这里我想说一个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孩子自由创造时可能出现的无序之间的矛盾。
课堂教学的组织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公认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好好做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孩子的配合。孩子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年人那样有所克制,必然导致纪律性差。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一些绘画课增加了游戏、舞蹈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凌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不是无效的。外教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直。他们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创作,在桌子上画画,“乱涂乱画”。
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经说过,在丢勒中学,学生可以戴着耳机听歌,一边画画,一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我觉得这在中国肯定是被禁止的。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序,但整洁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限制他们的创造力。怎么打理?这要求教师自由地组织教学,既不放纵也不压制。比如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自然和社会,投身于丰富多彩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乡村作为学习艺术的大课堂,在自然中学习艺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比如手工艺课上,同学们不妨放风筝,在风中玩小风车,练习用做出来的颜色挂饰品。窗花美化周围环境;结合绘画课,可以组织一个小型的课堂美术展览,组织学生参观、演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第三,美术作业的评价
有时候大人看孩子的画,往往会摇头说:“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众所周知,儿童画贵在乱,天然童心,浪漫天真,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一些孩子喜欢颜色,而另一些喜欢用线条画画。其他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儿童画的批改和评价应该有多重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
以上是我的亲身经历。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本的艺术形式表达内心的感受,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理解、操作、情感、创作的融合,我还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美术素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配色能力,同时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让学生觉得学习不是负担,是一种享受和娱乐。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随笔3。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小学美术教学中必须重视的要素。在整个小学教学阶段,此时学生的兴趣不够稳定,认知兴趣表现为某种情境。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年龄特征,才能明白小学生因为感知、意识、理解、能力的悬殊而产生不同的兴趣。大三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积极,但意识薄弱。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觉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不同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不同,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提出相应的要求。在美术绘画教学中,那些有趣生动的形象是引起学生直接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主要形象。学生仅靠头脑中简单的记忆来画画是没有效果的。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比如形状、色彩、结构、姿势等。,并注意使学生在观察中运用多种感官,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颜色方面,看主观图像。因此,在引导孩子观察并指出他们的观察任务时,先让他们观察形状,然后在纸上画形状时再考虑着色。观察能力的提高在于锻炼,经常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其观察能力自然会提高。俗话说:机智灵便,聪明得心应手,这说明技能与感知、观察、记忆、思维密切相关。
低年级学生要想积极开展美术活动,就要调动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的热情在于兴趣的驱动。兴趣强必然勤奋,表现能力自然会提高,也会带动兴趣增加,形成良性循环。当然,培养小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不能急于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就像一棵树苗,让这棵树长得比其他树高的秘诀是每个年龄都要有经验和常识,每个年龄都要完成年轮的正常发育,然后由下一个年轮延续。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老师,我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对上课感兴趣。利用导入语言(如编故事、编儿歌、猜灯谜、做游戏、进行竞技活动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高昂的情绪和强烈的绘画欲望,并受到美的熏陶。如何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创作出更新更奇特的画作?作为一名专职美术老师,我尽力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图像资源。在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的想象力,运用生动的声音和感情,设置情境等手段,激发学生开拓广阔的想象思维空间。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随笔4。美术课上老师该不该示范?有的老师认为学生模仿能力强。老师示范后,学生不会主动去思考和探究。画画、制作的时候,他们会临摹老师的模型,全班都一样。有些老师认为应该做示范,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创作自己的作品。在我看来,老师的示范是必要的,但要合理适度。
首先,美术课最大的特点是直觉。而示范就是这方面最直接的体现。适当适时的示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教材里有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和学生的作业,但毕竟版面有限,数量不多。老师现场演示,学生的兴趣特别高,让他们更直观的学习美术技能。
现在的美术课虽然强调课程的标准,但并不强调技法,但美术基本功还是要学的。比如国画,不示范,学生就不会明白什么是中锋,什么是边锋,什么是斧劈,什么是荷叶斩。这些专业术语,只靠语言是很难说清楚的。教学演示则不同,它非常直观明了,具有过程呈现、亲切感强、易于接受的特点,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理解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表达。
其次,老师示范的目的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生产表演中的困难,而不是提供标准答案和结论。要启发学生举一反三,举一反三,自己出主意。所以演示的时候尽量做到“活”和“精”,只演示有代表性的地方,而不是所有的地方,否则学生就会变成模仿者。
第三,示范应该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美术课中,比较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演示时举正反两个例子更直观。比如在讲授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时,教师不仅可以展示正确的透视模型画,也可以展示一些错误的透视图例。相比之下,学生更容易掌握透视知识,避免错误,少走弯路。
第四,教师示范要有“度”,不能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演示要“少”“精”,适可而止,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和实践的空间。全面展示技术、难点和困难;作业中的问题要个别辅导,不能直接借鉴学生的作业;修改演示要及时,不能太多。关键是让学生掌握方法。
美术是视觉艺术,美术教学离不开示范。新课程理念下,美术教学中的演示也应与时俱进。作为美术教师,要积极探索演示方法,展示美术的魅力。
小学美术老师教学随笔5周三中午大扫除,我打扫窗户最上面的玻璃的时候,因为太高了,要放两张桌子和一把小椅子来擦。我心里很害怕,新闻站在小椅子上,心在颤抖。
“老师,小心!”突然一个孩子轻声说,然后全班孩子一起说:“老师,小心!””而几个小朋友跑过来帮我把桌子顶在头下:“老师,别怕,我们帮你顶着。“我心里一阵激动,心里一下子轻松多了。
这些孩子多天真啊!我一定要珍惜他们的感情,用十倍百倍的爱去呵护他们,让他们快乐健康的成长。
我们班有几个孩子午睡习惯不好。当他们睡不着或者睡不好的时候,我会耐心的引导他们睡觉。在我的耐心劝说下,如果还有睡不着的人,我经常会说些话吓吓他们。如;我会对他们说:“孩子们睡觉的时候,你不能睡觉。等孩子起床了,你睡不着继续睡。”我不知道说过多少次了,但我从来没有执行过。
昨天午睡的时候,我提前告诉孩子,躺下后,我会闭上眼睛很快入睡。许多孩子按照我的指示,很快就睡着了。然而,薇薇和甄珍睡不着觉,他们互相影响。我走过去打了几次招呼,还是没用,就用老调,“你们俩这会儿睡不着,等会儿孩子起来了就别起来了,继续睡。”谁知道起床铃响了之后,他们还是没把我说的话当回事,开始穿的跟别的孩子一样。
看到这种情况,我觉得不执行这句话似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很认真地走过去对他们说:“你们两个不用穿衣服了,留下来睡觉吧。”我看到他们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无奈之下,他们流着泪对我说:“老师,我们起来吧!”明天我们必须好好睡一觉。“这个时候,班里的孩子都在看着他们,我就抓住这个机会,告诉班里的孩子,以后谁也睡不好。和他们一样,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我想睡个好觉。“果然,在今天的午睡中,孩子们表现得更好了。从这个小事件可以看出,我们的老师,无论多年轻,都应该言行一致,否则,我们说的话是行不通的。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随笔6》的论点应该是我最近在美术兴趣小组指导时想到的,我的想法得到了4月24日区美术教研活动的支持。
从何老师的《我们的小学生活》课堂教学开始,何老师通过让学生回忆小学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学生尝试用台词来描述,不断提醒学生通过欣赏例题来逐步完善作品,从而丰富画面,完成一个个难忘的瞬间。其实这是一个艺术创作的引导过程,一步一步深入改进,逐步完善作品。这一课的亮点可能不是授课的过程,而是最终绘本展示的集体效果。且不说何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一些具体的、个人的建设性建议,我们单纯的说这个过程是正确的,尤其是这个过程正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努力去做的。如果做得好,学生不仅会体验到一个作品的完成,还会体验到成功的全过程。
这不是一两节美术课能体现的,但这个课其实是一个大单元课。很多美术老师都尝试过让学生以个人或合作的形式完成一本至少一个月的绘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绘本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幅丰满丰富的图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美术教学中经常需要这个过程。
我在二年级“刮墨画”的时候想到了一个问题。让孩子使劲涂好颜色,孩子终于可以刮胡子了,但是已经没耐心了,刮一两次就刮完了!这让我很生气,我怎么一点耐心都没有!后来才发现,他们不知道还要不要继续。于是我试着选了几幅问题不同的作品,先拍下原貌,然后帮他们做一些改动,尽量保留二年级孩子天真烂漫的一面,再拍下修改后的作品,做出作品前后一样的画面,让孩子对比。结果,效果很好。每个孩子都可以说出增加了什么,效果有什么不同,然后把其他孩子的作品还给他们,鼓励他们继续修改,互相提出改进的建议。孩子喜欢这种帮助自己完成作品的方式,是因为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作品变得“美好”和丰富,会感到意外的喜悦。
在后来的项目报告中不难看出艺术创作的渐进过程,尤其是黄老师提到的蝴蝶效应的研究成果。活动的组织,个人的创作,最后的完美展示,都付出了学生和老师的辛勤汗水。
艺术就是这样,用你的人生故事把一张无声的纸笔变成一幅画,画上创作的人栩栩如生,每个人都有机会体验自己生活和创作的过程。这是欣赏一部完整作品的其他人永远体会不到的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愿意无怨无悔付出的原因。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随笔7今天看了一篇关于幼儿美术教学中临摹教学的文章,很有启发。在低年级和兴趣班的教学中,我经常让孩子临摹作品。虽然我知道临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孩子的想象力,但也受到绘画时临摹的收获的阻碍。比如,多临摹可以提高视觉的品味,感受到事物经过艺术加工后与现实生活在形状和色彩上的差异,大三学生懂得线条之美。本文强调了临摹教学的必要性,但也要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有几个方面我可以借鉴。
首先,临摹和写生相结合。笔者建议在临摹后,引导孩子观察相似的主题,通过记忆采用这样的表现手法来反映已有的对象,让所学的知识真正归孩子所有。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选择及时的内容复制并不是一个好主意。另外,不像抄袭,也值得纠正。在上次美术兴趣班的教学中,学生线条不够流畅大胆,我就多设置了临摹线条画,要求学生尽可能提高造型能力。现在想来,我这样做是欠考虑的,所以学生应该注意学习画法,而不是画“形似”。现在学习只是给孩子一个接触成熟绘画形式的途径。看来临摹教学是有很多学问的。我们自己也要加强学习。
小学美术老师教学随笔8美国小朋友画苹果,老师提一个篮子,学生画一个;日本孩子画画,老师高举一个新鲜的水果让孩子欣赏然后画画;中国的孩子画苹果,老师先画一个,告诉他们先画左再画右,这里画红,那里画绿。结果就是中国孩子写的苹果最像苹果,日本孩子写的苹果像梨,美国孩子写的苹果像南瓜或者葫芦。
西方发达国家注重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参与一切,让他们自己去观察、体验、分析、得出结论,然后付诸实践。虽然第一次画的像梨子,但是第二次第三次就可以接近现实了。在中国,我们教育孩子是因为我们害怕详细解释。画面中充满了老师的观察、分析和结论,但很少有孩子参与、揣摩和思考,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绘画没有热情。虽然我们可以在黑板上看到苹果,画出苹果,但是没有黑板我们什么也做不了!
再比如,刚从幼儿园出来的孩子,都画故事里的同一个画面,比如“龟兔赛跑”,画一个雕塑的花、草、动物等。,并举例说明概念性和简化的图形,模仿简笔画等书籍中的图片。这种训练有素的“绘画”手法,无疑会让孩子失去想象力和自立能力,过早地交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