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作业的拓展

第一,操作性作业,在实践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为了加强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课文的静态文字在学生心目中变成美丽的图画、生动的场景、活生生的人,我经常设计作业,即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做、找。

1.画一幅画,再现当时的情景。

让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图片来表达课文的内容,可以加强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理解和感受。①画图:写关于荷花的山水文章,古诗小池等。让学生画一幅画,它可以再现美丽的风景。(2)画游览图:对于一些旅游文章,让学生画一个游览路线图,可以理清思路,把握特色。比如教完《记得金华双龙洞》这篇文章,我让学生画一张作者的游览路线图。要求标明距离、位置、景点名称及特色等。这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3)绘制方位图:找出空间位置,如文章“站”,学生往往搞不清前后左右位置。在课前的预习中,我让学生思考如果站在火车上会看到什么,会在哪里,然后用简笔画一个草图。因为课前生动的样子,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们会明确课文中“左”、“右”、“正前方”的方向。

2.去做,去验证事情。

通过这样做,你可以降低知识的难度。比如在讲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文章时,课前就布置了作业,所以我会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尝试做文章中的实验,总结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需要什么条件。大部分同学通过实践总结出,两个铁球一定要都是铁,一定要同时,一定要从同一高度,才有同时落地的结果。在这样的感性经验基础上,我们就可以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重十磅,一个重一磅,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十磅的铁球先着地,速度是一磅的十倍”,这样我们就可以敏锐地抓住铁球,“同时”和“在同一高度”这两个词就可以看出两个铁球在条件上的区别。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严格三段论推理的分析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这时候学生可以示范讲解,难点就解决了。学完后,让学生去做。根据课文的思路和叙述,一边操作,一边口述。这样,课本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3.找到并体验特色。

每逢周日和节假日,我经常安排学生去野外寻找文中介绍的风景,如爬山虎、荷花、壁虎、蟋蟀等。,自己看是否与文中描述的特征一致。出去玩,注意哪些风景是我们从课文中已经熟悉的。从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完成作业,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

二、观察型作业,培养生活中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量来源”(在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中,我找准了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点,细化了观察要求。

1.结合课文,模仿观察。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把课本上学到的观察方法及时运用到观察实践中,比如教文章《采山人》,我安排学生观察鞋匠如何为顾客服务,商贩如何推销自己的商品。为同一个人安排多次观察;对比观察不同的人,让模糊的印象变得清晰,让人物的个性更加鲜明。

2.激发兴趣点,观察情况。

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我把熟悉但模糊的素材搬到一定的情境中,训练他们获取素材的能力。如果你设计“骗”爸爸妈妈,爸爸妈妈问起学习情况,就说成绩不理想,被老师批评了。然后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情、语言、动作。于是,各具特色、可亲可敬的父母形象在孩子的笔下展露无遗。

3.捕捉素材,随意观察。

除了安排有目的的观察,我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兢兢业业,平时多注意观察,捕捉生活中的新鲜事物。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无所顾忌地谈笑风生,或者让学生写日记。就这样,我积累了写作的素材。

三、表达性作业,在交流中提高表达能力。

语言巩固训练靠几个书面作业是远远没有效果的。在教学中,我注重书面作业和口头作业的搭配。大三的时候,我建立了学生每天向家长汇报的制度。学生可以说出一天所学的新知识,说出印象深刻的话。家长给孩子必要的思想引导和语言纠正。老师通过家长会、家长留言、学生自述等方式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这看似简单的作业,却蕴含着学生观察吸收——内化理解——语言表达的复杂心理过程。孩子也乐于做这样的作业。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为初高中论文写作作文在选材、语言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年级的增长,我扩大了表达的范围,提高了表达的要求。

1.内容报告方法。

也就是说,可以转述别人的内容,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对人和语气进行细化、概括和改变。学生可以在有趣的对话中得到训练。

2.主题讨论法。

压岁钱怎么花,周末怎么过,会在孩子和家长同学的讨论中分清事情,发展思维。实践证明,这种不确定的地方有很大的自由度,但也有目的性的表达作业,可以训练学生口若悬河,在语言训练中取得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