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课程是大一的课程,没有系统完善的教学方法可供我们参考。这就要靠老师们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适合小学生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有了一些体会。

一,精心介绍,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每次上课,我都注意选择好的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电脑绘画》的时候,我通过电脑演示了几幅我们学生漂亮的电脑绘画的导入,在学生的赞叹声中,我趁机插了一句:“同学们,这些画都是我们学生通过电脑画的。画它们并不难。只要你今天学会了,你也能画出漂亮的画。”有时候我在游戏里领舞,比如教指法。我演示了一个叫“警察抓小偷”的指弹游戏。学生在感受到紧张气氛的同时,兴趣大增,跃跃欲试,为讲授新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一个好的导入是课堂。

第二,注重实践,

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这是一门实践课程。如果学生想单独掌握老师的教学,他们必须做大量的练习。比如在讲授“CapsLock键的作用”时,我先让学生敲击26个英文字母键,观察显示屏上显示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敲击CapsLock键,再敲击26个字母键,看显示屏上出现什么。引导他们比较两种表象的内容。这样做了以后,当我问他们CapsLock键的作用是什么的时候,他们都能准确的回答出来,并且记得非常牢,这比过去直接告诉他们CapsLock键的作用要好得多。这体现了“我听到了,我可能意识到了,我看到了,我可能记住了,我做到了,我掌握了”的道理。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究中掌握知识,符合新的教育理念。再比如教“如何使用绘图工具”。在我讲解了画矩形的方法和要领后,我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圆角矩形和椭圆。经过反复练习,大部分同学都能把画矩形的方法转移到画圆上来。这样学生学起来容易,老师教起来也容易,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分层次教学,满足不同需求

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开始进入家庭,这使得一些小的计算机爱好者掌握了一些相关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根据这些情况,我在班级授课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教材。整合内容,将知识分块,根据自己的意愿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教学网的“分组教学”功能,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教基础好、接受困难知识能力强的学生,从简单的指法、鼠标使用开始教有困难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东西。

第四,成就动机,保持兴趣。

及时的成就动机是保持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一些实践。比如在教“画图”工具的使用时,我先演示一些工具的使用方法,然后让每个学生用这些工具画一幅想象的图画,并保存下来。最后,收集他们的作品,在同学或班级之间进行比较、交流、学习和借鉴,无疑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