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加强小学生区分拼音B和拼音D的训练方法?
1.学生读声调的第二调(上声)和第三调(升调)不到位。上声的特点是音高最低,声调最长,而有的同学读声调较短,读声调较高。
2.平舌、粘舌发音混乱,前后鼻音不清,导致读不准。
3.学生对B和D,T和F,P和Q,ei和ie,iu和ui等形状相似的声母和韵母的分辨力较低。
4.有些全音节很难掌握,比如元、月、韵、叶,都是作为一般音节拼写的。
5.在学习了拼写J,Q,X和U的拼音规则后,学生只需拼写N,L和U,并在U上节省两分..
6.用元音ian拼写音节很困难。拼写时往往去掉中间音,直接用an拼,比如L-I-an,还有学生误拼lan。
7.元音iou,uei,uen前面拼声母的时候,应该写成iu,ui,un,但是很多同学还是把中间的字母拼出来。再比如以“I”开头的元音。如果拼写前没有首字母,单词“I”要大写。比如“叶”应该拼写成“叶”而不是“叶”等等。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1.方言环境的影响
宁波属于“吴语区”,学生平时在家里和社会上听到的都是地道的“宁波话”。如果他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方言环境中,他们的听觉神经就会对这种方言的感知产生熟悉和固定。如果他们想学习普通话的正确发音,他们的听觉神经往往会反应迟钝,无法准确区分发音。这也是学生虽然在反复听老师的发音,但仍然不能正确发音的原因之一。
2.拼音本身的影响
这些障碍主要包括:
(1)汉语拼音是一种抽象的音标,难读、难记、易混淆、易遗忘。大一新生很难在一个半月左右学会声母、韵母和声调,不仅要准确拼写音节,还要以一定的速度拼写。
(2)发音部分,如“软腭”、“硬腭”、“牙龈”,比较深奥,小学生确实很难理解。而且有些发音部分不容易让学生观察,导致发音不准。
(3)声母和韵母相似多,学生难以区分。比如B、D、P、Q这四个声母,只是因为半圆的位置不同,所以读音不同,而半圆的位置和声母没有本质的联系,学生很难记忆。
(4)元、越、韵、叶等16音节为什么被称为“整体可识别音节”?这种安排的规则是什么?这些太抽象太深奥,小学生理解不了,只能靠死记硬背,影响记忆效果。
3.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影响
因为小学生是“直嗓子”,气息控制不够灵活,导致声调控制不准。而且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不够精细,容易对形状相近的声母和韵母分辨力低,拼写时会把声母弄丢。学生的拼写困难也与视觉记忆缺陷有关,视觉记忆缺陷导致难以记住单个字母和拼音中字母的顺序。他们经常颠倒单词中字母的顺序,例如将“hui”拼写为“hiu”,将“tou”拼写为“tuo”。
4.教师课堂教学的影响
有些老师自己普通话不准,发音不到位,肯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时,学生通过机械记忆字母,教师示范发音,学生跟着读来学习。教学方式单调,一本书讲到底,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简直是一种煎熬,影响了他们上课的注意力。这真的是“学生被动学习,老师无奈教”。
那么,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提高拼音教学的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