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强县旅游业
在枣强县第二小学家属院附近,有一座“三十六烈士墓”,埋葬着36位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捐躯的英雄。
20世纪40年代初,在侵华日军对华北平原发动扫荡的背景下,时任枣强县县长的郭禄带领县政府人员和县大队与敌人展开游击战,不想在井村被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包围。敌人装备精良,我抗日部队被敌人击溃,俘虏36人。
为了搜集情报,侵华日军把36名抗日义勇军带到枣强县,严刑逼供,但没有一个人屈服。1940 65438+10月19日凌晨,侵华日军在县城东门外抓走36名抗日勇士,用刺刀残忍杀害,并将尸骨遗弃在事先挖好的大坑中。
1954年4月,为缅怀先烈,告慰英烈,枣强县人民政府在原址竖立纪念碑,纪念在枣强县抗日战争中牺牲的36位烈士墓。
通明宫遗址
通明宫遗址位于张秀屯乡。场地近似正方形,长宽约300米,分布面积近9万平方米。从南到北依次为:山门遗址、钱坫遗址、后店遗址。
据清嘉庆八版《枣强县志》卷八卷三第二十三页记载:“童鸣宫建于开元元年,至东郭村正念。明二年,隆庆徐平乡建两廊十室,镌刻彝人陈信安碑文,崇祯十一年重修。”
最初的童鸣宫是元代的寺庙建筑。建于1341年。几经修缮,有厅堂、阁楼、寺庙、亭台楼阁等建筑7749座。这些建筑宏伟壮观。这里有数百棵柏树,最粗的DBH超过一米。在童鸣宫的中心有一个铁纪念碑,高20英尺,宽5英尺,厚3英尺。上面铸有“金圣·盛辉”四个大字。各代石碑石刻不计其数,雕刻十分精美,尤其是飞禽走兽形象生动逼真。西侧有一口直径两米多的大井,井口有一棵“井”字形的树。每年都有几万人喝了十几天,水量依然不减。童鸣宫最大的建筑是玉皇殿。正殿为砖琉璃瓦拱结构,高约十一、二十尺,外观与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干青宫相似。
董仲舒祠堂遗址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韩安福与夫人蔡重修祠堂,三明五暗。匾额“释儒”,门两侧木雕对联“作人才* * *汀洋陈三策,又作敦化秀才,学富五车”,青瓦屋顶,饰脊兽,飞檐展翅,雕梁画栋。木雕馆里有一尊董仲舒的石像。庭院幽深,苍松参天,东西两廊,一石碑。昂首怒目。歇山门,门楣上的冬子庙,门内有影壁,四周高墙环绕,庙前有角亭,内有三个战略碑,左右各有一口古井和一个池塘,门前有一个长方形的平台,意为一笔对策。历经沧桑,天灾人祸,兵荒马乱,可怜的人无法修善,堕落了。
隋开帝第二年(583),县城迁至此处。历时500余年,原名董复庄。
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董氏宗祠重修,此石楣及其清代道光年间拓片犹存。
晋代天惠四年(1126),无城无洪。
民国十五年(1926),蒙古商人龚凌镇先生集资重修。神社于1956拆除。
1987期间,省文物局出资在董仲舒祠堂旧址重建董仲舒保护室,包括石像。
1998,村民捐款挖台筑台,种松树养桐,修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