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如何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材料。“俗话说,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将课外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树立语文教育的理念,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在阅读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各种阅读方法,具备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课后如何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很多老师都谈了自己的宝贵经验,讨论了“有效”二字。下面是我们学校老师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供大家借鉴。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书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研究表明,9-12岁是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和兴趣的关键时期。孩子愿意每天花两个小时看电视,却不愿意花30分钟看书。这是我们现在教育的危机。对许多孩子来说,学习阅读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我们教师应该肩负起一个重要的责任,那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产生兴趣,为学生继续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在条件。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自愿行为?教师认为:

1.尊重自主阅读的权利,激发阅读热情。要准确把握选择的尺度,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大三学生年龄小,不具备独自学习的能力,所以我们提倡亲子阅读,在家长的陪伴下,才能带领孩子走进书的世界。三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一个人享受书籍了。但是他们还是缺乏选择合适书籍的能力,所以需要我们老师进行适当的推荐。我们应该推荐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小学生看课外书,和一般成年人的喜好不一样。我们在给孩子选择课外读物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因爱而爱。这样才能找到课外阅读的源头。没人想学无聊的东西,尝起来像蜡一样也没人尝。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去背老学究的“是什么?”只有天方夜谭是他们一千零一夜的梦想,只有叶圣陶的稻草人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

2.营造合作阅读的氛围。在学习伙伴中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让阅读成为游戏般的童年生活,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状态。一个* * *一起读书的氛围,一个* * *一起读书的集体舆论,胜过老师无数次的教育。比如我们课前有3-5分钟的阅读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或者默读、朗读、小组阅读、师生合作阅读、好伙伴竞赛阅读...这个时候,即使是平时不爱看课外书的同学也会被感染。另外,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要利用好这个学习阵地,让学生在舆论氛围中阅读。例如,在课堂上,我们用特色装饰阅读,张贴鼓舞人心的阅读名言和课后喜欢阅读的同学的鼓励话语。在教室有限的空间内,引导学生自发搭建小图书馆,合作营造书香环境,提升阅读氛围。第三,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交流,定期举行家庭阅读交流会。让家长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给孩子最好的引导。

3.保证课外阅读交流的规律性。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可以激活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交往情感需求,为学生提供表达阅读收获的机会。所以要保证课外阅读交流的规律性。在课外阅读的实践中,我们的交流活动既有全班的,也有小组的。交流的方式可以是个人演讲(或者拿回书读一段与大家分享),也可以是演讲者向其他同学提问,或者是读书后组织一次阅读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让学生扮演主角,自由快乐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教师只在交流过程中必要的时候做出简短的肯定的评价,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情感、审美、思维方法的多重收获。其次,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会感染那些没有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同学,产生* * *。这种方法得益于美国的“读书会”:如果一本书被引入一个青少年俱乐部,一个孩子说好,所有人都会立刻跟着去偷看。如果孩子没有读过畅销书,当其他孩子如火如荼地谈论这本书时,孩子会觉得自己无知,被冷落,也会赶紧去买。这样,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对阅读方法的理解,从而增强阅读兴趣。

4.与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联系生活,抓住阅读的机会,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的氛围,是一种非常投机的方式。因为很多名著都被搬上了银幕或者电视,比如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隋唐英雄传》、《封神榜》等。,以及动画片《蓝猫淘气3000问》《大闹天宫》等。,哪个孩子会特别喜欢。看这些影视剧对阅读兴趣是很有帮助的,但如果能同步阅读,或者和现在流行的影视剧进行对比,会更好。

第二,注重方法指导,培养阅读习惯

过去,大多数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阅读书籍,更关注故事。现在自己读完整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们应该在方法上给学生适当的指导。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既要让学生通读全书、精读重点,又要注意引导学生画圈、做阅读卡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1,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就目前情况来看,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的自由阅读时间极其有限。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有限的阅读时间尤为重要。读什么书,什么时候读;零碎时间读什么,全时间读什么;什么时候读文学名著,什么时候读报刊杂志;必须有长远的计划和短期的安排。做长远规划,就是要有长远目标;短暂的安排是为了适应随时可能变化的情况。有了阅读计划,阅读效率可以大大提高。

2.引导学生投入真情实感。

读书时,能否投入情感,是读好书的关键。因为语言除了“表情”之外,还有“表情”的功能。大量文艺优美的文章,形象生动,感情强烈,理性深刻。学生从认知入手,借助形象唤起感受,在感受的培养中展开想象,展开思考,从中感受、体验、领悟,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在情绪的驱动和引导下,情绪* * *发声,从而产生一种忘我、如痴如醉的状态,进而可以加深理解。

3.引导学生不写不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精彩的单词和句子,学生可以圈出并完成读书笔记。笔记里的栏目,比如这本书里的主要人物,我学过的单词,我最喜欢的段落,这本书里值得讨论的点,我做的插图,我为这本书设计的广告语,让学生在积累的同时,不自觉地养成不写不看的好习惯。然后通过互评读书笔记,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积累运用能力,锻炼团结协作意识。

第三,鼓励学生多读书,注重阅读积累。

多读书是中国学习汉语的传统经验。多读书,才能“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书,才能形成“独特的阅读能力”。

多看,先多看品种。从语言上看,古诗词的魅力包括愤懑报国之志和窗前明月之乡愁;西楼有独长相思,也有草长莺飞的江南梦;春天有蝴蝶,雪中有一点红色...诗歌中的节奏、韵律之美,优美的意境,深刻的哲理,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悠长;散文的文字美、趣味美,给人精神上的爱;小说中的人性美、人情美、沉浮美陶冶着人们的心灵。在常识性文章中,作者以生动的风格描绘了科学奇迹和自然奥秘的启示。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报纸、杂志、书籍,古今中外,各方面都可以读,多读。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从多方面吸收营养,从而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多读书,特别强调阅读。朗读也是中国古代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与朗读相比,它更强调个人体验和内化。叶圣陶先生说:“背诵时,你不仅对研究有理性的认识,而且有亲切的体验。不知不觉中,内容和语法化都成了读者自己的事。这是最珍贵的境界。学习语文,一定要达到这种境界,你将终生不尽。”因此,叶圣陶先生要求我们:“让学生背诵,要把他们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我看了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的觉得亲切。不希望能早一点背下来,自然达到熟稔的境界。“因此,对于一些精彩的片段和名著,要鼓励学生多吟诵、多阅读,从而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丰硕的语言能力。

第四,检查阅读效果,促进阅读深入。

只有检查才能落实,只有评估才能促进。如果放任自流,效果肯定不好。定期评价可采取读书报告会、故事会、读书经验交流会、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手抄报、知识竞赛、信息咨询大赛等形式。既能有效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又能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循序渐进地推进课外阅读。

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更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不积跬步,不可行万里路。”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开展课外阅读,积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积极帮助学生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围绕课外阅读定期组织各种阅读交流,为处于记忆黄金期和人格形成期的孩子播下最好的种子,提供最好的养分,留下最好的回忆,让学生沉浸在书海中,享受崇高精神的滋养,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