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的职业生涯

濠江歌王李(1909-1966)先生,广东泰山宴会区沙栏村人,小学教师。受农村一个八度班演奏的影响,喜欢粤曲,擅长扬琴。从那以后,小提琴、管风琴和钢琴都是自学的。之后从农村到广州某报社,做过业余歌手,和罗品超有同一个音乐社团。

广州沦陷后,去香港。1941年,李少芳在港演唱了《荣耀的代价是什么》。他被日本军队逮捕,后来被释放。据说李参加了营救。起初,乐师陆家之和的心腹,包括阮的叔叔阮启润,在香港重组了广州小玫瑰音乐俱乐部。李加入后,他们经常一起在电台录音。有社会朋友,生日过得好的,是佛山名门望族之后的“有家室的人”。他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被称为“大叔”。他称赞李演唱的《双蒸十豆酒》和《品鉴》。这就是“黑豆味腔”的原始来源。

在20世纪50年代,澳门国际饭店和中央酒店的七楼经常有粤剧班和歌手,如张月儿、、何、冼干枝和陈等。李在班里拉扬琴,每次交卷都有茶客邀请他客串。著名女演员梁有时也参加演出。一次去荆紫波,也把李伟格命名为宋。由于李的录音带很少,据香港陆丰艺术园棕榈板何家全先生说:“李的歌声迷倒了很多人。当我们听说李有时在澳门客串时,我们不厌其烦地委托几十英镑的旧录音机录下他的歌。”据李的女儿说,一个香港歌迷来到澳门,在码头登上一辆三轮车,问:“你知道澳门的歌手李吗?”车夫回答说:“好的,我送你。”果然,我带着粉丝到李住的街上大喊:“李,有人打你耳光!”李有着广泛的粉丝。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通过何贤先生的介绍加入了康乐曲艺俱乐部,著名歌手陈琼、何丽珍等都曾师从他学习曲艺。在知识分子中,已故的本澳北岛中学教师张国祥对李氏的歌曲情有独钟,每次上课都引用他的话。草根中,据李玉碧回忆,当日新马路上有个自行车工,擅长唱新马腔,但听到李的酱油味后,再三请求李收他为徒。以上都说明它深入人心。

1960年,李在石塘咀歌剧院客串演出,受到许多人的欢迎。著名画家邓芬特送来大花牌,并题写“酱油王”二字,使“酱油”一词不胫而走,成为粤剧史上的传奇名词。李名曲《巫山阴雨》(以下简称《阴雨》)与《山人最后一死》之间的纠葛,有几种说法,仅供读者参考:

1.阮认为《山人最后一死》的“百分之九十九”脱胎于“性与雨”,陆嘉之也同意,因为它的格局、形式、体裁都是一样的。(比如性雨的中板:“我和他在一起三年了”就成了这首歌的特色。《三宝的最后一天》还是那句话:“这绣花手帕,这绣花手帕在阳台上送人”。)

2.李瑞祖说:“《性与雨》这首歌最初是由澳大利亚的一位著名人士在广州演唱的。白驹荣听后,称赞这首歌,并告诉陈天宗。陈于是请动脑筋,把李春写的这首个人情感的歌,改成的故事,更通俗一点,一炮而红

三、李的哲人先生看到的:1958年随广东省曲艺团来澳,他专门找李,可惜在港没有遇到。粉碎“四人帮”后,广东省粤剧团来澳大利亚演出。剧团成员白(的丈夫)专程到接待单位询问李先生的情况,随后商会书记荣占生邀请会见。采访中,白说,上世纪50年代初,一位名人的秘书带着李的唱片到广州,听后大加赞赏,并同时召集他和罗等一批青年演员进行讨论和评价。白驹荣说,“这个人的歌声有一种新的东西”。这说明《性与雨》这首歌早已在广州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