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如何备课

小学语文如何备课

一、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内容,研究教材特点。

古人云,知其所以然,必知其所以然。教材是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媒介。语文教材是文字性的,有教材本身的特殊性,所以对教师课前准备的要求更高。作为一名教师,对教材只有一知半解,却不知道为什么,甚至茫然,不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如何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前不久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差点下了台。

我在教文言文《两个孩子当日辩论》的时候,因为当时急着整理当年学校安全工作的材料,又相信自己可以随便应付过去,所以没有认真分析教材。我只在课后粗略地看了一下笔记,就上了讲台。当谈到两个孩子各持一个理由,孔子无法决定谁对谁错时,一个学生举手问道:“老师,两个孩子谁对?”当时我脱口而出:“这两个孩子说的不正确,因为太阳在同一天不同时间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

但在解释太阳为什么“近大远小”“远凉近热”的科学依据时,我找不到北,自己也不满意,只好装深沉,装不发,安排学生回家要材料,自己解决,才走出困境。由此,我意识到我们老师应该在课前备课。学生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内容,研究教材特点,了解教材编写意图及其在学习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熟知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确定教学目标,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形成教学计划。

二是既要准备教材,又要准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堂教案。

当我们听公开课的时候,不难看出,有些老师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些老师上课的时候,整个教室几乎成了几个尖子生表演的舞台,而大部分学生都在发呆。原因是前者在备课时可以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来设计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步骤,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后者只是在教学过程中机械地安排自己想教给学生的东西,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同学根本找不到参与的机会,一起读课文就跟风,老师提问就守口如瓶。两者相比,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总是喜欢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老师想怎么写就怎么涂。备课时只考虑教学生什么,不考虑学生需要什么。他们只注重教材的设计,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结果是,虽然我们上课一丝不苟,严格按照教学设计,但往往事倍功半。总有一些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达不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倡“因材施教”,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培养和教育人,就像种植花草一样,首先要了解花草树木的特性,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它们施肥、浇水、栽培。”众所周知,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甚至同一个班级,学生的素质和接受程度不可能完全一样。即使是精心挑选的尖子班,学生的水平也不可能千篇一律。

特别是我们中心校的学生来自几个行政村,不时会有外地学生中途转班,程度参差不齐,差异相当大。有的同学完全看得懂,甚至举一反三;有些学生甚至不能流利地阅读课文,更不用说理解课文和写作文了。这样的班级如果把力量平均使用,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设计的内容太难,中下层学生接受不了;难度适中的话,尖子生吃不饱饭,潜力生还是不懂;如果太简单,中优等生吃不饱饭,还会拖慢教学进度。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我的做法是:备课时不仅要准备教材,还要准备学生,根据本班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设计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教学内容,让资优生吃饱饭,一般生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让潜力生从成功的经历中建立信心。这样才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提高,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世界上没有没有才能的人。问题是教育者要发现每个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

第三,精心设计编写教案。

教案是备课的书面形式的体现。写教案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学校和上级的检查,更重要的是我们老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步骤进行有计划的安排,所以有人把教案称为课堂教学设计。教案内容应包括课题、教学目的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主要启发性问题、板书的设计和课内外作业的设计与处理方法。

对于语文教案来说,启发性问题、板书、作业设计尤为重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相应的启发性问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深入理解教材,掌握教材内容;准确美观的板书设计能起到勾勒和整理课文内容的重要作用,便于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做作业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巩固,作业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课堂学习内容的消化程度。

成功的教案主要体现在实用性上:字体要工整清晰;语言要简洁;要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创造力;反映学生在本节课中学习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当然,要确保你用的是你想用的教案。写教学反思,记录我们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反思,找出“得”与“失”,是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未来教学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