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校建筑的抗震能力

学校围墙损坏?学校的抗震设防标准是什么?

聚焦四川雅安地震,祈祷:四川守住雅安,坚强。

破损的学校围墙质量是否不达标?

——本报记者连线正在芦山评估的土木工程专家。

芦山地震后,有媒体拍摄并发布了大量灾区汶川地震后重建的校舍破损墙体照片,引发众多网友质疑校舍质量不达标。墙体损坏是否意味着建筑质量不达标?为什么据说能抗8级地震的学校建筑会被7级地震破坏?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是什么?为此,记者电话采访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陆新征和重庆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李英敏。

墙体开裂是否不合格?

只有主体结构损坏到一定程度,才能认定为危房。只有非承重墙的裂缝不能简单判断为质量问题。

4月21日上午,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陆新征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一批专家组奔赴四川芦山地震灾区,对灾区重点建筑安全进行紧急排查。他和清华大学的另外两位老师一起,完成了芦山县所有小学和公办幼儿园的应急评估,总面积约22000平方米。

“目前,应急评估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报告已上报住建部和地方建设部门。”陆新征告诉记者,地震后学校建筑的损坏与地震荷载、地震强度和当地的地质结构有关。校舍抗震质量过不去,主要看校舍的破坏是否发生在主体结构上。如果主体结构没有问题,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应该是合格的。如果主体结构有问题,需要进一步评估,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重庆大学教授李英敏也说,不能一看到房子就说房子损坏了。关键是看损伤或者破坏发生在哪里。一个建筑的设计不可能抵御任何可能的地震,这既不科学也不经济。科学的抗震设防策略是,建筑物在受到不同程度的地震作用时,表现出不同的性能和能力。一般情况下,当建筑物受到大地震的影响时,对其造成一些损害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不坍塌,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可以降到最低。灾后重建的校舍基本都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从芦山地震的破坏情况来看,这些建筑的主体结构基本没有受到破坏,框架梁、柱很少有可见的裂缝。但这些建筑中的填充墙等很多维护结构都被破坏了,看起来“很吓人”。实际上,维修结构的开裂和损坏不会影响建筑主体结构的抗震能力,这些部位的损坏是可以预见和可以接受的,不能简单地说是建筑质量的问题。至于维修结构的损坏和倒塌,可能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这是今后抗震设计规范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学校抗震设防的标准是什么?

学校建筑按重点设防建筑建设,抗震能力高于本地区普通建筑。

“现在社会上和媒体上经常说建筑抗7、8级地震是不科学的。”李英敏说,“一般我们的建筑抗震设计遵循的是烈度而不是震级。强度和幅度是两回事。震级是用来衡量地震释放的能量的,地震只有一次。烈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程度。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的烈度是不一样的。影响强度的因素除了震级,还有震源深度、距震源距离、地形地貌、场地特征等。”

李英敏告诉记者,每个地区都会根据可能发生的地震风险等级确定不同的设防烈度,并以此作为建筑抗震设防的依据。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宝兴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芦山、天全为7度。无论是一般建筑还是学校建筑,都是按照当地的设防烈度来设计的。比如芦山的一般建筑,设计标准是建筑(包括维护结构)在受到7度以下(如6度)地震作用时不会损坏,但受到7度地震作用时可以损坏,但一般修复或不修复后可以继续使用,受到8度左右地震作用时不能倒塌。因此,抗震能力不能用地震的震级来衡量。如果震源在芦山,当震级达到6级时,建筑物可能会被破坏,但如果震源离芦山很远,即使震级达到9级,建筑物仍可能完好无损。汶川地震后,我国进一步提高了学校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与普通建筑相比,学校建筑在地震时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

记者了解到,根据2008年修订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我国将幼儿园、小学、中学所有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食堂的抗震设防标准由丙类提高到乙类,乙类抗震设防建筑是指地震时功能不能中断或需要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其他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它们的抗震措施应按高于该地区普通建筑的要求加强。

陆新征告诉记者,我国建筑抗震设计的要求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能倒”。比如某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一般建筑在8度烈度(即中震)下不能严重损坏到无法修复,在9度烈度(即大震)下不应倒塌或危及生命。学校建筑的抗震设防措施比普通建筑更严格,有更高的安全储备,实现“大地震不倒”。

据了解,汶川地震发生后,根据灾后重建规划,四川地震灾区重建的中小学按照高于本地区抗震重点建筑的建筑标准建设。

这次地震中建筑物受损情况如何?

倒塌的房屋多为旧房,学校主体结构基本完好。

李英敏在地震当天就赶到了芦山,对建筑物的受损情况进行评估,包括芦山中学的校舍震害评估。他说:“初步来看,芦山中学的校舍整体上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只有一栋楼楼顶的女儿墙倒了,损坏严重。此外,还有很多教室维修墙(非承重墙)受损。当本次地震的芦山烈度值达到9度时,这些维护墙的损伤符合设计要求,不属于影响结构抗震能力的重伤。”

记者从新华社获悉,中国地震局现场指挥部绘制了芦山7.0级地震烈度图,芦山县部分地区烈度达9度,宝兴、天全县烈度达8度。专家表示,虽然芦山地震部分地区烈度达到9度,但汶川地震后芦山县采用新技术建设的公共建筑主体结构基本完好。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周本刚说:“灾区倒塌房屋多为旧房,而汶川地震恢复加固的建筑和农民自建房基本完好或略有损坏。学校和医院建筑未发现明显倒塌。"

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司抗震处处长张鹏表示,灾区新建的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主体结构基本完好,受损部位主要是非承重墙、天花板等非主体结构,可以修复。

四川省住建厅总规划师邱建也表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程在芦山地震中经受住了考验,特别是群众集中的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没有倒塌,保障了群众生命安全。(本报记者李玲4月26日北京发)

中国教育报

PS:我想看看百度是怎么禁止中国教育报做广告的。

-

中小学建筑和医疗建筑的抗震设防

提高各类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基本和根本对策,这是我国邢台1966地震以来防震减灾工程的经验总结。根据地震破坏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的程度以及建筑功能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根据我国现有技术经济条件的实际情况,对建筑进行分类,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设计要求,包括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计算要求,是减轻地震灾害,合理控制建设投资的重要策略,也是世界各国抗震设计规范中普遍采用的防震减灾对策。

汶川地震后,中小学校舍和医疗建筑的安全问题引起关注。《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提高了中小学建筑和医疗建筑(门诊楼、医技楼、病房楼等)的分类标准。)从原来的丙类变为乙类《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实施后,北京等地相继开展了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和节能改造工程, 且原设防分类标准为丙类的建筑均按乙类进行了加固,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还组织相关单位编制了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9SG19-1《建筑抗震加固(一)(中小学抗震加固)》和《全国中小学抗震鉴定加固实例》,为中小学抗震加固工程提供了技术依据。 本套国标图集适用于6-8度地区需要抗震加固的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的中小学建筑。新建建筑均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执行。这是汶川地震后,工程界对中小学建筑和医疗建筑采取的相应抗震设防措施。

汶川地震后,中国地震局于1999年4月22日发布了《关于确定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原则的通知》(钟真防发〔2009〕49号),要求学校主要建筑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医院主要建筑包括门诊、医技、住院用房。提高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应满足以下要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提高到0.05g;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提高到0.10g;如果位于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的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提高到0.15g;如果位于0.10g的分区;位于0.15g峰值地面加速度的子区,峰值地面加速度提高到0.20g;如果位于0.20g的分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增加到0.30g;如果位于0.30g的分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增加到0.40g;如果位于峰值地面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40g的分区内,则不会调整峰值地面加速度。”这种做法不符合《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相关要求。前者(中震防[2009]49号)主要完善地震作用的计算,后者主要完善结构的抗震措施。这给工程设计带来了困惑。哪个标准更适合实施?

就汶川地震灾害而言,大量房屋因延性不足而受损,如无圈梁、无构造柱的砌体结构(楼板多为预制空心板)、“强梁弱柱、强弯弱剪”的框架结构等。,大量房屋因抗震承载力不足而损坏,这主要是由于实际遭受的地震作用远远高于原设防烈度对应的加速度值。从这种情况分析,单纯提高地震作用的计算,并不能解决我国广大地区建筑抗震设防能力不足、抗倒塌能力差的问题。虽然提高结构和构件延性的方法还存在一些缺陷,但这些措施相对来说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认可。

具体来说,与丙类建筑相比,在乙类建筑中,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等级应一次确定,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主要是内力调整等。)和抗震构造措施(配筋率、配箍率等。)应取;砖混结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注3)表7.1-2010“乙类多层砌体建筑仍按当地设防烈度进行验算,层数应减少一层,总高度减少3m;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不宜采用。”第7.65438条+0.4条“多层砌体建筑总高与总宽的最大比值”、第7.65438条+0.6条“多层砌体建筑中砌体墙截面局部尺寸限值”、第7.65438条+0.5条“建筑抗震横墙间距”等。,乙类建筑均要求将原设防烈度提高一度,以确定砌体建筑的高宽比、局部尺寸限值和抗震能力。按照这些要求,6度抗震设防区基本不变,7度区按8度考虑,8度区按9度考虑,变化比较大。地基中,《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表4.3.6中的抗液化措施中,乙类建筑的抗液化措施也高于丙类,措施不按高一度处理。例如,对于中等液化等级的地基,乙类建筑的抗液化措施是“完全消除液化沉降,或部分消除液化沉降,对地基和上部结构进行处理”,而丙类建筑的措施是“对地基和上部结构进行处理,或要求较高的措施”。但是,这些基础和上部结构的抗震措施的有效性并不是仅仅通过改进地震作用的计算就能涵盖和实现的。

当然,中震防[2009]49号中“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提高到0.05g”的措施是《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和GB 50011-20655。目前地震预报水平还不够成熟,难以对实际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做出准确的短期预测,中长期预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从历史上地震的分布来看,有一些地区,比如浙江省,近4000年的数据显示,其境内基本没有发生过5级以上的地震。所以类似这种地区,未来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由于地震历史资料不完全,某一地区一次地震后下一次地震间隔时间较长,有的几年、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目前区划图中划定为非抗震设防区的地区未来是否会发生6度以上地震作用不确定(不排除近震和远震),震害调查显示抗震设防6度的建筑不确定。其抗震能力有了实质性的提高,抗震设防的建筑物整体性好了很多,可以预防和减缓燃气泄漏引起的爆炸造成的局部破坏,以及地基不均匀造成的建筑物局部墙体开裂甚至整体倒塌。因此,非抗震设防区的重要建筑按6度设防是合理的,成本不会增加太多(砖混结构2%左右,框架5%左右)。但是,如果非抗震设防区没有抗震办等行政机构,如何开展相应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一般来说,中小学建筑和医疗建筑按照《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执行是可行的,这也是目前工程界普遍采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