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五点思考
1.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萧乾的《呐喊》一文中,小贩的呐喊声在无心之人听来可能很无聊,但在对生活有兴趣的人看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为了便于以后更好的教学,现体现本课程的教学。1,我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的能力。在课堂上,我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总结、体验、欣赏和探索。虽然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完全正确,但我认为只要坚持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和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会有质的飞跃。
2.教学生如何阅读。本课重点讲以上两个学习点。首先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明确文章的思路。学生有各种各样的答案,但我认为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他们清晰思考的过程。然后提醒学生找出段落与总句之间衔接过度的句子,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分别结转了什么,然后让学生思考文章的思路。最后师生* * *一起梳理文章结构。学生的思考、总结、表达能力在于老师的培养,不能一哄而上,要循序渐进。
3.为了领略“叫卖”的魅力,我先让学生细细品味作者的描述,再让学生从作者的描述中体会到,如果是大声叫卖的小贩,学生会乐在其中,场面会很温馨。让他们展示当地呐喊的集合。
4.通过作业设计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内引入课外,让学生通过课外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我讲个别板块太多,学生兴趣不高,完全没有达到我的预期目标。需要改进,比如用课件播放一些有歌声的喊话,让学生品味声韵之美。
2.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景阳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按照要求应该一节课完成,但是今天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并没有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存在以下不足:第一,自己读课文,当然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习,以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但很大程度上是由我来把握学生感知到了什么,导致无效重复,变有趣的学习为被动的接受。
第二,在学生讨论和报告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努力引导学生说我想听的话,有利于板书的完成,导致课堂语言的干涩。学生不愿意再开口说话,因为怕他们不会让我“满意”,让课堂气氛几乎凝固。
三是因为之前的时间拖延,教学任务没有有效完成。
3.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石榴是苏教版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绘了石榴发芽、开花、结果的景象。最后自然的一段,具体描述了石榴籽的外观、颜色、味道,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在教学中,我尽量利用直观效应,引导学生用眼睛、嘴巴等形式理解单词,感受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读、说、写训练。在这段自然的文字中,一些词语被运用得惟妙惟肖,比如“玛瑙般的”、“彼此接近的”、“红白相间的”、“晶莹剔透的”。光靠想象是无法真正理解这些文字的。在教学中,我展示实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石榴籽,然后交流感受。有同学说,“石榴头红头白,叫‘红白’”。有同学说,“他们一个个靠在一起,就像玉米粒一样,是‘依偎’”。有同学说:“我看见石榴籽很亮,像宝玉的,很好看。这是‘晶莹透亮’”...然后,我把石榴籽打碎,让同学们分享。吃完后,问他们味道如何。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是酸的,有的说是有点甜的,吃了还觉得清爽。通过观察和品尝,学生不仅了解了描述石榴外观、颜色、味道的文字,也加深了对石榴的喜爱。在此基础上阅读是比较成功的。
此外,这一段为学生写水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教学结束后,班里会举办瓜果展,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的颜色、外观、味道,并写一段话,真正做到阅读和写作相结合。
4.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每次结束教学过程,都发现自己的不足。比如教学目标制定是否合理,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环节是否突破,是否采取具体有效的方法策略等等。现在我总结一下教这门课的缺点:1。关于提问,这是本学期语文研究的重点,是根据我们班学生成功讲座归来后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在“自然之道”的课程中,还设计了提问环节,有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和未知。而我在课堂上并没有给予及时适当的指导,而是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计划继续,让这个环节失去了意义。我觉得主要是对教材理解不够深入,不敢给学生,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个你还是要学的。
2.在《自然之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行动促阅读的方式来理解文本,进入角色。抓住“别扭”和“犹豫”来评论“小海龟”的表现,抓住“突然”和“啄”来评论知更鸟的表现。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想:把用语言描述的故事还原成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面,同学们会表现得兴高采烈,如入乡随俗的感觉。这样,进入学生视野的就不是孤立的、静态的语言符号,而是一组生动的视觉可感的画面。当这些活动的画面在学生脑海中跳跃时,学生对单词和文章意思的理解就会迎刃而解。但课后有老师问,这个环节对实现教学目标有没有作用。仔细想想,确实是真的。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事物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而这部分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抓住描写小乌龟动作的关键词来理解和体验作者写作的特点。但是和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无关,耽误了一些时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一个合适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你想要的教学效果。所以以后每节课之前,我都会尽力去了解,这门课学生应该学什么,应该达到什么要求。每一个教学目标都要明确,在脑子里形成一定的框架。上课的时候,我可以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有重点、有难度地进行教学,这样才能真正有针对性地上课。
3.评价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催化剂。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来评价学生,无疑会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但是,在课堂上,我的评价语言相当困,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学生对这门课的积极参与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5.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太阳》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第六单元的说明文。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征和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知道如何通过列举数字、进行比较和举例来写东西。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材的编排目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学习方法的传授上,并在此基础上激发了学生对太阳和大自然的热爱。反思这节课,我能在教学中思路清晰,抓住课堂教学重点,尽力突破教学难点。我更注重让学生深入文本去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太阳的特征的。同时,我也注重引导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和感受。
理解太阳的特性是这节课的重点,而理解课文如何用例子和图形来说明太阳的特性是这节课的难点。讲授讲解方法时,我从最简单的“列数”入手,让学生求出太阳离地球有多远,从中找出“654.38+0.5亿公里,3500年,20多年”的数字,从而了解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但简单的数字并不能让学生理解太阳的“距离”。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找出自己熟悉的东西,比如:走一天一夜要3500年,坐飞机要20多年。这时学生们才恍然大悟,“原来1.5亿公里是那么遥远。”我也趁机指导学生读“远”,学生很快意识到重读数字可以反映太阳和地球的距离。
掌握了太阳离得远这个特征之后,学习“大”和“热”这两个特征就相对容易了。但是学生还是不太理解“做比较”的解释方法。我感觉初学讲解课文的三年级孩子很难在一节课上学会这么多的讲解方法。比较的方法可以由老师讲给学生听,或者顺带提一下,让学生在以后接触这种讲解方法时有个初步印象,并给予详细的指导,效果会更好。
在研究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时,我采用学生分组自学的形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学习课文。这部分的学习我旨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但没有拓展。计划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或课后作业中与生活联系起来,了解太阳与人类还有哪些联系,人类将如何合理利用太阳等。,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思维是活的,思维是深的,思维是深的,思维是新的,思维是新的。从备课到讲课,我深深体会到,要上好一堂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课堂的终极立足点应该是“真实”,课堂应该是真实的、变化的、生成的。课堂应该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