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岩基本信息

舒城县西南的祁门山脚下。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距今已有2000多年。汉高祖7年(公元前200年),刘欣成浓汤,居蜀。他开始在祁门岭修筑堰,称为“祁门”,向东北引水,发展农耕,灌溉八万多亩。此外,东面修建黑羊、槽堰,称为“七门三堰”,弃耕农田,弃龙树水,灌溉农田1500公顷。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县令刘闲在疏浚和扩大灌溉面积的同时,制定了用水方法和管理制度,造福了天下百姓。为了纪念刘欣、和,他在堰上建了“刘三祖”,立了石碑,记录了他们的功绩。祁门堰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天然的坑、荡、塘、沟,形成自流灌溉网。这里有山有水,山河相映,适合游客。“三堰与玉泽”被誉为“龙树八景之一”。

尽管如此,2000多年来,祁门堰的水利还是时新时旧,历经沧桑,尤其是近代。由于长期战乱,反动当局的勒索和大地主的敲诈勒索,祁门堰的水利日益衰败,到解放前夕已毁于一旦。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6月开工1951 11,祁门堰全面大修扩建,至1953年底完工。在26个月的时间里,* * *新开干渠和支渠3.6万米,修建涵洞、闸门和大坝156座,完成土方工程230806立方米(其中包括18628立方米的石方工程)。实际支出35.6万余元,灌溉面积达97465438。5月4日,祁门堰水利工程管理处正式成立,加强维护管理、年修、开发和灌溉。到1957,祁门堰灌溉面积扩大到15万多亩。至此,这个古老的水利工程真正重获青春,发挥了巨大的灌溉能力。1958年,在杭埠河上修建龙河口培干运河。从此,祁门岩灌区被纳入杭淠总干渠配套工程,是国内外著名的淠杭工程的组成部分。从此,祁门堰遗址作为历史古迹被保存在祖国的土地上。

遗址位于江淮腹地——舒城县西南祁门山脚下,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灌溉工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