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教育发展的合力
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那么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决定》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德育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字里行间都有对年轻一代的深切期望。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党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其他国家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赋予立德庶人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全新的时代特征,意义深远。今后教育领域的一切改革,都要坚持以德育人的基本导向,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帮助学生打牢思想基础,端正政治立场和方向,磨砺品德和陶冶情操,激发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成长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坚持德育的基本取向,本质要求是教育为本、德育为先、能力第一、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的人才,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要求,加强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身体素质,完善美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要求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施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重点学校不设重点班,解决择校问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宏观政策要求细化为学校教育的具体安排,把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思考,加强锻炼,了解社会,参与实践。
坚持德育的基本取向,还必须积极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制。《决定》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推动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改革发展,鲜明地展现了我们党关于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政策基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下大力气更新教育理念,理顺结构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能力建设,促进内涵发展,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充满活力、更加高效、更加开放、更加科学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尽快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必须有利于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
《决定》要求,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党全社会的智慧,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以更大的决心突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攻关力度,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
考试招生制度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决定》明确了“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元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的改革方向,希望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从坚持义务教育学制、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实施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入手。然后,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生或招生,逐步实行以普通高校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基础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社会化考试,不分文理、外语等科目一年以上,特别是迈出普通高校、高职高专、成人高校学分互转试点新步伐,拓宽终身学习渠道。相信这一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将是中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最系统、最全面的改革,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突出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理念, 为亿万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路径,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促进教育公平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公益普惠性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执政为民必须坚持的基本政策内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下,我国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仍不平衡,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状况亟待改变。对此,决定在部署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时强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构建以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应该循序渐进,进行制度创新。既要优先促进公民教育机会均等,又要用好政策手段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更加注重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这些都将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
(三)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必须构建新型的官校社会关系。
《决定》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特别是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关系理顺、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等作出了具体部署,成为亮点,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决定》细化了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改革的重点,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的方向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进一步推进管办分离,扩大省级政府统筹教育权和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决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关键是推动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政府向学校放权。通过建立“管评分离”制度,明确各级政府职责,推进学校分类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发挥社会参与作用,形成政事分开、职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政府将更多地运用法规、规划、标准、政策、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和支持学校发展。
“完善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激励、捐赠激励等制度。,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决定》提出的极具创新性的政策要求是,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要求各级政府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并积极鼓励工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形成以政府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保障措施和实施行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教育系统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新阶段,也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抓住历史性机遇,统筹安排改革保障措施,坚定不移地实现中央关于改革的决策部署。
(一)切实增强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高度认识。
中国改革开放35年的经验表明,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自上而下齐心协力、密切合作的结果,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群众广泛参与、集体努力的结果。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必须科学分析、深刻认识现行教育体制机制的弊端,克服改革动力不足、缺乏有效措施和手段、不敢或不愿脱离常规的观念和做法,把各级政府、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的高度改革意识凝聚起来,形成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大合力。
按照中央要求,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大政策措施,都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能力相统一。除了完善专家咨询机制,注重配套政策措施,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重大教育改革实施前,要进行法律审查和风险评估,并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改革实施中,要加强检查、监督和定期评估,及时妥善处理和动态调整问题,避免出现大的偏差,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确保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顺利行使,为重大教育改革的实施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二)不断完善上下联动、各方协同创新的改革推进机制。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如何避免改革的碎片化,是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各地区、各部门必须直面的问题。《决定》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组织参与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不同部门之间会有一定的职能重叠,需要相互协调。围绕《决定》交办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点任务,要制定国家层面的指导意见,注重加强部委间的政策协调,逐项明确本届政府任期内教育重大改革清单。地方政府要着力加强同级教育统筹,制定综合改革方案,落实国家层面重大教育改革任务,体现省级教育改革特色,着力解决本省实际问题。国家建立鼓励和支持改革的激励机制,在资源配置、简政放权等方面对改革成效显著的地区和学校给予更多倾斜支持。
(3)继续关注制度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改革路径。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立足基本国情,全国一盘棋,但不能一刀切。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启动时,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部分高校选择了425个单位进行试点。经过三年的探索,在顶层设计、政策协调、咨询指导、督促检查、宣传推广等方面初步建立了一套改革推进机制。要根据《决定》总结的“加强顶层设计、摸着石头过河”的重要经验,继续遵循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改革路径,按照《决定》提出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任务和2020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表,对全国和地方教育改革试点进行整体评估,形成新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