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农村小学寄宿生的管理工作

第一,加强学习,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教师责任心的强弱是教学工作成败的基础,没有责任心的教师无法顺利完成教学工作。因此,我们应该始终不懈地努力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在周会和政务学习中,强调只要学生到位,教师就要尽职尽责,对上周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适当表扬,对不到位、责任心差的教师批评帮助,全面提高教师素质。要以身作则,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忠于职守,关爱学生,认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二、建立寄宿生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认真调查研究,为每个寄宿生建立专门的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家长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家长单位地址、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住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专人管理寄宿生的档案。学校通过建立联系卡制度,加强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第三,配备优秀的生活教师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学前时期被惯坏了,所以在学校会遇到很多住宿和学习上的困难,甚至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比如想家、爱父母、掉床尿床等。生活老师可以在学生发生意外或者生病的时候及时照顾和处理,让学生安心学习,家长在家放心。当然,生活老师一定要选择有责任心,懂点医学,勤奋的老师。

第四,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创造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学生学习的基本保障。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要在课堂上使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还要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获得乐趣和安全感。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摆脱学生思乡、逃学、厌学的心理,让学生安心学习。因此,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我校开展了丰富的课外活动和少先队活动,开展了寻找童心的活动。比如打牛,打弹珠,打沙袋,踢羽毛球。

让他们放学后和晚上看电视,让他们生活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实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五、实行教师夜间轮流值班制度。

合理及时的安排是学生安全工作的前提。为了让学生睡个好觉,防止晚上着凉尿床。我们建立了老师们晚上轮流值班的制度。安排老师轮流给学生盖被子,提醒起床小便。学校行政领导及时巡查岗位,督促教师认真值班,做好学生就寝记录。

六、明确职责,分工合作

班主任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纪律,更重要的是管理学生的安全和日常生活。比如早上起来教学生叠被子,打扫宿舍,刷牙,洗脸,摆杯子,摆放清洁用具等。督促学生吃完饭,吃饭时及时洗碗;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带学生去看医生,与家长取得联系,睡觉时检查床铺;逃课的学生要及时向学校报告,学校派老师一起寻找;护士在学生睡觉的时候陪着他们睡觉,平时消毒开窗让宿舍通风;老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情况。发现问题,和班主任沟通。这样,老师们既做到了分工合作,又做到了管理协调,学校的寄宿生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七、加强与寄宿生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

学校要向寄宿生家长公布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改善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利用电话、家访等方式,引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孩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如遇重大事件,教师应及时与在外打工的寄宿生家长沟通,达到真诚沟通、解决问题的目的。还要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形式定期与家长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方式,密切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心理、身体状况,引导和鼓励孩子努力学习,自强自立。

八、重视寄宿生的安全管理。

住校生的安全是住校生管理的重中之重。就我们学校的实际生源来说,涉及7村2镇35个社团的学生。父母忙于工作和从事农业生产,一般没有时间接送学生。学校应加强对寄宿寄生虫的安全教育。学校必须保证学生在寄宿期间的一切安全,保证寄宿学生学习生活的正常运转。学校领导经常利用每周教师例会(针对教师)或升旗仪式(针对住校生)的时间,在住校生的日常行为中进行安全教育,如严格遵守安全值班制度等。学校还专门开展了“消防演练”、“防火等突发事件疏散演练”及相关安全知识学习,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向每一位住校学生发放安全知识手册,开展发现身边不安全行为、提出安全建议、举办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让住校学生增加安全意识,学生之间相互监督。

学校对住校学生实行1天24小时监控。班主任、值班老师、生活老师负责不同时期住校生的监管。谁失控,谁负责。住校生周日下午到校,周五下午放学,期间实行封闭式管理。如有事确需外出,必须由班主任或值班老师陪同或持本人签名的请假条。为了防止住校学生放学后一起离校,必要时学校采取集中放学的办法...

当然,如何利用好寄宿制学校的条件,更好地促进寄宿制学生的健康成长,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总结。但是,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多动脑筋,多从关心和爱护寄宿生的角度了解情况,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认真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做到学校、家长、社会的密切配合,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