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发展及其当代影响
“有亡国就有亡国,有亡国与亡国之辩?岳:改姓改号,叫亡国。”仁义满物,但禽兽吃人,人必食之,“谓之世亡。”——顾严武《日知录》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学技术,就可能灭亡;但是,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会灭绝,而灭绝比亡国更可怕。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身份证和标志,是中国人是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和日本人的唯一标志。悠久的传统文化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那么,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儒家思想,自西汉以来一直是主流。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
儒家诞生于春秋时期,战火纷飞,群雄争霸。它的创始人是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孔子。
孔子,名丘,名,春秋时期鲁国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
什么是“仁”?“仁者爱人”,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任意刑罚和暴政;倡导对他人的广泛理解和体谅,以此来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的可持续性。如何“爱”孔子说,“只是忠恕而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什么是“礼”?“克己复礼”要求人的行为符合“礼”的原则。其中“礼”专指西周时期的等级长幼制。为了实现“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来纠正当时混乱的社会等级秩序。这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保守的一面。
此外,孔子还提倡“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珍惜民力,以“德”教育人民。
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的儒学
孟子和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但除了曾参的《大学》之外,大部分都没留下什么。战国时,孔子的孙子司收了一个弟子,这个弟子就是孟子,后来被称为“亚圣”。
孟子、明克、子玉子、邹国仁,儒学的重要创始人。孟子,传世之作。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成为一套政治理论。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了“民为重,国为次,君为轻”的思想。
在人性论中,孟子主张人性本善。
在义利观上,孟子重义轻利,舍生取义。孟子要求人民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如果说荀子说的儒家思想只是集中在孔孟手里的人,那么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荀子则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了另一个高度。
荀子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赵人。《荀子》有三十二篇。其主要思想如下:
1,朴素唯物主义。荀子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自然有自己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天之常在,不为尧之存,不为桀之死。”但人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掌握命运,利用命运”。
2.性恶论。与孟子相反,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通过后天教育,人可以由恶变善。
第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并不适用,更不用说在秦朝和楚汉战争中了。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打败项羽的时候,一切都是一片废墟。这个时候,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所以从西汉初年到汉武帝继位,黄老思想在政治上一直占据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占据统治地位。
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在经历了汉代的“文景之治”之后,黄老研究已经不能满足中央集权形式加强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儒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已经整合了一个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这个时候儒家最重要的代表就是董仲舒。
董仲舒,广川人,研究《公羊春秋》,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合一”论是董仲舒儒学思想的基础。他宣扬“君权神授”,为国王统治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制。
董仲舒进一步提出,“仁、义、礼、智、信”五项原则是人际关系的道德标准,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王纲”
评价和影响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国家,儒家思想从此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第四,儒学的危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代粗糙的儒家思想已经无法左右人心。同时,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发展陷入危机。
魏晋时期出现的玄学,用老庄解释儒家易经,是一种为士绅辩护的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被称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言和、王弼和竹林七贤。
五、宋与明理学
为了振兴儒学,唐宋儒士不断思考和探索,吸收佛道思想,丰富和更新儒家体系。宋代出现了朱成理学,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
程颢,北宋河南洛阳人,人称明道先生。
程颐,北宋河南洛阳人,人称宜川先生。
朱,南宋人,福建人,字惠,后改中惠,别号惠安、紫阳。理学大师。
理学所描述的“理”是什么?他们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是世间万物都应遵循的普遍原则。“理”是儒家在社会中的道德伦理和人体中的人性。
那么应该如何把握“礼”呢?方法是“从事物中学习”。正是通过与世间万物的接触,我们才能在了解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理”的体验。当然,它的最终目的不是探索客观规律和真理。
朱成的理学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如“存天理灭人欲”、“饿死是小事,失节是大事”。
南宋时期,一些新儒家对朱成探索真理的复杂方式表示不满,由此产生了王陆的心性论,其本质是主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江西金溪人,人称象山先生。
王守仁,浙江余姚人,人称阳明先生。
陆九渊的主要观点是“心即理”,他认为心是世间万物的本源。他提出了“发明本心”的方法,认为求“理”就是内在的反思,这与朱认识事物的方法是矛盾的。
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他认为良知是原初的心和理性。人天生就有良知。只要他们克服私欲,回归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强调了自我的积极作用,激励人们努力工作。
宋明理学评价
负面影响:强调三纲五常的永久性和名分的等级性,以维护专制统治,压制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望。
积极影响:注重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正直和道德,注重自制,力求坚定,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突出人性的庄严。
6.明清时期的批评
以朱成理学为基础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因循守旧,变得陈腐不堪。在商品经济中,社会上拜金主义盛行,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李丽质之,福建泉州人,生于濯梧。
概括起来,李贽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反对孔孟之道,鞭挞朱成的理学,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
2.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
3.它认为“万物生而一分为二”,批判了理学的“天理”论,动摇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李贽的思想突破了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王父之,湖南衡阳人,人称船山先生。
王夫之系统地批判了宋明理学,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体系,颠覆了朱成理学“道为先”的唯心主义超验主义的理论基础。
黄宗羲,浙江余姚人,人称“丽舟先生”。
黄宗羲从根本上否定天道盛衰的伦理原则,严厉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主张“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包括言论自由在内的各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主张。
顾顾,江苏昆山人,被誉为先生,明末清初的思想家。
顾强调“经世致用”的实践知识。他主张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相结合,力图扭转晚明不切实际的学风。提倡“实学”的目的是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
明清之际的评价批判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君主专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七、现代儒学的开端
甲午战争后,国内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很多仁人志士认为中国应该通过政治改革来强国。然而,被统治者改造的传统儒家思想成为改革的一大障碍。当时要进行政治改革,就要在思想上破除“祖宗之法不可变更”的迷信,打击“守祖遗训”的封建政治势力,分清政治改革的合理性,解放人民思想。现代儒学通过与现代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交流,最终发展成为现代新儒家。
康有为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发起了爱国救国的变法运动。为了减少政治改革的阻力,他采用托古改制的方法,打着儒家思想的幌子宣传改革思想,主张采用外国先进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制,改革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论证政治改革的合理性。以上原因是:1,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弱点),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大影响。康有为最著名的三部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变法考》、《大同书》都有丰富的政治内涵,都论述了儒家的政治思想。
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对梁启超儒家政治思想的论述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以康有为为代表,想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来探讨儒家政治思想,建立一个现代的新儒家。后者以梁启超和严复为代表。他们明显不同于康有为对孔子的神化,而是开始对孔子和儒家政治思想进行积极的清理和公开的批判。
梁启超对孔子和儒家政治思想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起初也是效仿康有为尊孔,模仿康有为的“托辞改革”。梁启超以孟子的“民本”思想为中介,论证了儒家的仁、王、忍等政策与当今西方国家泰国的政治制度接近。梁启超渡海日本后,广泛接触西学,思想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儒家政治思想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公开批评孔子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在梁启超笔下,孔子成了限制人们思想自由的小偷。他还认为儒家政治思想的最大弊端在于维护封建政治等级制度和君主专制。
梁启超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论述是维新派中最具学术性的,将维新派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论述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的《先秦政治思想史》出版于1923,在学术界影响很大。
傅(1854 ~ 1921),原名,名凌,后改称傅,名少言,福建官员,汉族。他是晚清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的“先进中国人”之一。
戊戌变法期间,对儒家政治思想家进行了理论批判,严复是第一个。他没有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但他在西方政治思想中有很深的修养。在这方面,严复优于其他改良主义思想家。在中国近代思想政治史上,严复第一次把矛头指向“六经五子”(这五子就是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他写道:“今天,请公开为公众说话——你能坦率地说话吗?”四千年文物,九万里中原,至于极至,其教育非学术。不仅嬴政、李斯是罪魁祸首,六经五子也要为他们的话负责。嬴、李、凌天生小人,六经五子以君子缚天下”(《论救世》)。戊戌变法期间,严复能将矛头指向六经五子,思想激进。与此同时,严复对封建帝制展开了猛烈的批判,把矛头指向了儒学大师韩愈,并以犀利的文笔写下了《皮韩》一文。
章太炎(1869 ~ 1936),名,汉族,初名薛城,字叔梅。后来改名深红,太有煽动性了。浙江余杭。清末民初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颇丰。
章太炎根据刘心七家将西汉中期以前的学术流派分为九派,并逐一考察了各派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他指出:“所谓诸子百家之士,不限于周、秦,后世之士亦可包括在内,但必须以周、秦为主。”再说一遍;只有周、秦诸子,他们溯古而上,效法他人,独辟蹊径,不举出任何东西来依附。章太炎不仅彻底扭转了两千年来传统士人所树立的孔子的神圣形象,而且充分发挥了“尊孔贬孔”的观点,将孔子从神圣的殿堂拉出来与其他哲学家平起平坐。章太炎严厉批判汉武帝“独尊儒术”,认为“汉武之后,必尊孔子。虽然要大声说话,但必须以孔子为宗。报价强,就是自大。越是和谐,越是失去真实性。越是附上自己,越是违背自己的解释。”他尖锐地指出,后世儒家必然会从孔子那里推导出自己的学说,但实际上,都是“强引,狂妄自大”。章太炎对“引哲夺孔孟之位”的批判,无疑挖掘了中国封建政治思想的祖坟。
章太炎也从道德上批判了孔子。他曾多次指出:“儒家最大的污点是人们没有摆脱富贵的思想。”孔子是最胆小的。虽然他想和贵族竞争,但他不敢联合老百姓推翻贵族政权。他还指责孔子的中庸之道,说“所谓中庸,就是国家的意志,胜过农村人民的意志。”他断言:“以儒家之德,无实干之人,有甘冒之人皆”(《儒林外史》)。章太炎对孔子道德观的批判是与革命活动和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今天,我们要进行革命,倡导民权。如果我们掺杂了一点富贵荣华,就会像蝼蚁和霉菌一样,危害全身,所以儒家思想是绝对不可用的”(同上,第273页)。在章太炎看来,资产阶级无论是进行革命还是实行民权,都一定不能用儒家的政治思想。
八、打倒孔家店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倡导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的同时,对以孔子和儒家为代表的旧伦理道德展开了猛烈的攻击,树起了“推翻孔府”的大旗。
“打倒孔家店”本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
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内容丰富,影响深远。
儒家思想内容丰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表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不仅以礼为业,而且以其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智慧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石。他的尊命、仁爱、教育、中庸,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之后,儒学被分为八个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孟子的儒学和孙的儒学。孟子主张王道仁政,重民轻君,创立性善论,要求敬业、知性、知天。荀子在王道中建立了以礼为核心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夹杂着欺软怕硬,主张性恶论,主张“分人于明日”、“制天命而用之”。到了汉代,董仲舒继承了孔子“君君、臣、父、子”的学说,吸收了韩非“臣当君,子当父,妻当夫,三者和谐则天下生,三者对立则天下乱”的三纲五常,实现了儒法合流,提出了德治并举的治国方针,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特征的儒家学说。冯谖兴盛于魏晋,直到中唐韩愈的出现,才开始了儒学复兴的浪潮。到了宋初,在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大力倡导下,儒学得以复兴。此后至明代,儒学大发展,出现了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理学,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即宋明理学。此外,以王安石、陈亮、王廷相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成为宋明理学的另一部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戴震都对理学中的生命论进行了批判。清代儒学分为汉学宋学、文言经典和现代汉语经典。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也走到了尽头。但是,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并没有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消失,而是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之中,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凝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飞速发展的今天,它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每一个个体。
儒家思想至今影响着国家政治和民族精神。
一、仁与王道
儒家思想的传承中有许多精华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应该予以肯定。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崇“仁”。子曰:“仁者爱人。”“我要站起来站起来,我要接触到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来说,“礼、容、敏、利、信”就是仁,忠、恕、孝、善就是所谓的“仁”。人要有这样的品质才算真正的“仁者”。这种思想建立了几千年的社会道德规范。时至今日,人们还在用“仁义”的标准来评价别人。这种评论是法治之外的道德约束,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法律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社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有助于保持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孔子尊仁即“仁”,孟子尊仁即“仁政”。“孟子?”《论丑孙》:“仁者见仁,王模能抗。“仁者,以慈治天下,反对霸权,实行王道。同时,孟子提出要“保民为王”,在《孟子?惠亮:“保护人民,王模可抵抗。他还主张“尊贤使能”和“孟子?《公孙丑》:“尊贤使能,接君在位,天下百姓皆喜,愿立其朝。”治理国家,必须加强教育。“要尊重秩序之教,以孝之义施之,奖白礼者,不装上路。”孟子思想的另一个闪光点是以民为本:“民为重,国次之,君最小。”还有:“控制人民财产”使人民安居乐业。
孟子的思想在治国方面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历代的治理都体现在孟子提出的治国框架中。到现在,他的思想都受到了影响。我们国家多年来致力于三农问题,关注农民工,都是“保民为王”、“控民财”。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也体现了孟子思想在这个世界上的闪光。在中国的外交活动中,如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经济合作组织和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从未使用武力征服或胁迫这些外交活动,而是在互利的基础上实施这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较而言,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打南斯拉夫,介入阿富汗,发动海湾战争,在伊拉克依然难以自拔。这是什么?这是美国的“霸权”造成的。因“王道”处处逢源,因“霸道”处处碰壁。
第二,人与社会
儒家思想在人的问题上的积极作用更加突出。在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完善过程中,许多关于人生价值的问题都得到了充分而精辟的论述,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人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也与一定的自然环境相联系。
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强调每个人都要有独立的意志,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有独立的人格。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这叫君子。”男人所谓的高尚人格,就是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儒家认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比道德价值和人格价值更重要。孔子的“舍身为人”,孟子的“舍身取义”,都是儒家为了保存仁义道德价值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典型表现,对后世影响深远。不难看出,正确对待自己,塑造高尚人格,最重要的是正确对待人生与道德、人格的关系。一个人的人格尊严是人生最宝贵的,它超越了生命的价值。
儒家学者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以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人际关系的规范和准则有详细的论述。荀子在论述人类群居的必要性时,提出了“群道”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可以因为他们的职责和道德而组织起来;合群是人类能够战胜一切的保证。荀子重视与人相处之道,强调待人接物之道,为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提供了社会学依据。儒家的仁、礼、和、义、信,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仁”是孔子伦理的最高标准。墨子主张兼爱,说“爱人若爱其身”,“一个人的房间就是他的房间,他就认为他应该不分远近地爱每一个人。孔子的爱人和墨子的兼爱都表现出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礼”是古代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孔子重视礼,说:“不知礼,不可立。”人们认为,你必须有礼貌地自立,然后你才能自立。他还说:“克己复礼为仁”主张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礼仪,以达到仁的境界。即以礼待人,尊重他人。适当的礼仪和礼貌也是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儒家把“和”作为中心价值原则,“与人平等就是和”。“和”是不同事物的平衡,即多样性的统一。另外,“义”的基本含义是正义,是待人接物的应有规范。“信”就是诚实、守信、值得信赖。人们认为朋友应该遵守信用。信用是基本的道德标准,是任何时代最起码的生活准则。
儒家也提倡“忠”,忠的原则就是对别人尽职尽责。汉代以后则逃之以忠君,强调对君主的绝对服从,以维护君主专制。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废除了君主。虽然我们对儒家的忠义有所偏颇,但当代社会应该大力提倡的忠义,是对民族、对祖国、对人民的忠义,是责任和奉献的体现。忠于民族、祖国和人民是每个公民的崇高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