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论纲》应该有三个标题。

在蓝天下

-你怎么看待教育公平?

安徽省铜陵市,一个因盛产铜矿而得名的城市,近年来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备受关注。铜陵市经过十余年的改革探索,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创造了“没有好学校和坏学校之分,只有远近之别”的“铜陵模式”。很多地方盛行的“择校风”在这里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孩子们在公平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让所有孩子* * *享受同一片蓝天,是亿万家庭的殷切期盼,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是让所有人民* * *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

●为什么教育公平问题备受社会关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组织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基本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1949年的1.5%提高到79.2%;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显著改善了新增劳动力的结构和素质;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毛入学率24.2%,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人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15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49年的1.6年提高到8.7年。教育的发展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教育改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不相适应,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根据2009年底的一项调查,56.5%的人认为存在教育不公平。这反映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极大关注。

当前,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反映最强烈的是接受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的机会、程度和质量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让我们直观地、切身地感受到这一点。

比如“择校热”的高温不降。在国内很多城市,中小学择校现象非常普遍。为了让孩子进入口碑好、质量好的学校,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家长辛辛苦苦、奔波数月,通常还要支付一大笔“择校费”。为了增加“择校”的资本,孩子们不得不参加各种“坑班”和补习班,以获得各种证书,幼儿教育“小学化”和小学教育“初中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这些现象多年来屡禁不止,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顽疾”。

网友提问

网友:为什么很多家长一方面担心孩子课业负担重,另一方面却想尽办法送孩子去各种补习班?

答:这种现象也是教育不公平的一种表现。由于部分学校优质资源稀缺且相对集中,很多家长为了增加孩子择校的“筹码”,不得不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利用各种“补习班”考取各种“证书”。这是一种盲目的“从众心理”,是“择校热”背景下的扭曲行为,应该通过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从根本上缓解。

例如,弱势群体的公平教育机会没有得到充分保障。一些农民工随迁子女仍在办学条件不达标、国家助学体系未覆盖普通高中教育、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仍落后于普通儿童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

再比如,不同地区的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公平,部分地区的学生入学机会较少。这种现象争议多年,由此产生的“高考移民”问题时有发生。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个人来说,关系到每个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一生;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直接影响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正因为如此,教育公平问题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

●影响教育公平的原因有哪些?

“中央给我们发福利,农民种田不交税,娃娃上学不要钱。真是一个和谐的社会。”这是近年来中国农村很多人的心声。可以说,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学上”“上得起学”已经不是问题。实际上,民众对教育的意见,对教育公平的呼吁,主要是“上学去学”的期待。

目前有哪些因素影响了教育公平?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具体政策等原因,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当地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必然导致教育发展的差距。2008年,上海市初中生均预算教育支出为15473.62元,而贵州省仅为2310.83元,相差近6倍。可以说,教育不公平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反映。

教育投资不足。“穷国办大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真实写照。虽然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较低,2008年仅为3.48%,不仅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与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教育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

资源配置不合理。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重点学校制度。在教育总投入小,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集中财力物力办一批中小学,起到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积极作用,同时,重点学校制也导致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的不平衡。近年来,国家取消重点学校制度,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贫困地区、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但重点学校本身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人们形成的固有观念很难改变。这些学校仍然可以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秀学生,加剧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甚至造成同一地区学校之间的两极分化。

政策体系不完善。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影响和制约教育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一些已经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合理制度,如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机制尚未建立。与此同时,一些新出现的问题,如农民工子女接受“后初中教育”,也没有法律和制度规范。

人民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受教育程度逐渐成为影响个人事业、收入乃至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投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度前所未有的高。再加上独生子女的普及,人们希望孩子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这必然导致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使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

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中央作出了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决策。从2008年8月开始,《规划纲要》的制定历时1.09个月。经过40轮重大修改,两次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2065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438+00。在这份描绘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路线图的纲领性文件中,明确提出“促进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理念贯穿始终。表明了党和政府大力推进教育公平的态度和决心,使人们进一步看到了实现教育公平的光明前景。

观点声音

给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意味着名义上的平等——机会均等,而是确保每个人都能接受适当的教育。

只有公平的教育才能创造公平的社会,只有教育公平的一代人才是自信和身心健康的一代。

让学校成为学生的天堂,让学术成为学者的向往,让教师成为人们发自内心的敬语。

教育规划纲要是改革创新的试金石,是民主决策的成功尝试。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让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上学,还要让他们渴望学习,享受优质教育。

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就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义务性、免费性和普遍性,是最应该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住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在推进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重心向均衡发展转移。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了10年左右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区域内学校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区域狭窄。要把依法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作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首先是“提高质量”。人人上学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应以提高质量为基础,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压力中解脱出来,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是“缩小差距”。城乡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成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必须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师资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体系,促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不少地方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帮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学校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是“重新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省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上课和兼职,促进了高层次教师资源的享有。要从硬件、软件等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重点学校和重点班设置,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施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同步发展的机制。认真总结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示范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向初中定向分配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加强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

还要看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在大力帮扶薄弱学校的同时,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自己的水平和特色。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2009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适龄子女达到9971万人。如何给这些孩子一张稳定的课桌,让他们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健康成长,是促进教育公平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早在2001就明确提出了“两为主”政策,主要以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为重点,保障流动人口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文件,要求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入学,在入学条件上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将非户籍所在地随迁子女入学纳入政府管理范围。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20亿元,专项用于补充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各地也出台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通过这些努力,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但目前一些地方还存在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如何进一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问题?

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广大农民工为流入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流入地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指导督促公办中小学做好接收就学、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保障范围,对接收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制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采取措施帮助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入学。

充分发挥公办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公办中小学潜力,合理调整和完善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尽可能多接纳农民工子女。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不随意设置入学条件限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应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额外的学费和其他费用。

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农民工子女短期内完全进入公办学校不太现实,必须进一步发挥农民工子女民办学校的作用。要将农民工子弟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制定审批办法、制定标准,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加强对此类学校的监管,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身份”问题。2065 438+00 6月,广东省出台相关规定,实施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政策。只要累积到60分,外来务工人员就可以申请入户,随迁子女上学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逐步放宽中小城镇落户条件,逐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问题,吸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成为城镇居民,让他们的子女真正享受到“同城待遇”。

此外,随着许多农民工子女开始进入高中阶段,他们接受“后初中教育”的问题日益突出。由于高昂的借读费、户籍壁垒、高考政策的限制以及各地教材和课程的差异,他们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更加困难。要研究制定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让流入地的高中、中职学校的大门也向他们敞开。

●如何保证贫困家庭的学生上得起学?

2009年8月16日,四川广安的小张拿着录取通知书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生报到处。刚离家时还在为学费发愁的小张顿时放心了:出示相关证明后,他顺利通过“绿色通道”办理了入学手续。“不花一元钱就能进校园”。为了保证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全国各高校普遍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对所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先办理入学手续,再根据核实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给予资助。

“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有效保障全体人民特别是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必然要求。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城乡仍有部分学生家庭经济相对困难。这些孩子的上学问题一直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近年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学杂费,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为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每年接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近1.2万人,占在校学生的90%。同时,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农业专业学生学费。在高等院校,建立和完善了国家奖学金制度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每年资助约450万人,资助总额超过20%。

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国家资助力度最大的制度安排,也是贫困家庭学生受益最多、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制度安排。要不断完善这一政策体系,落实各项资助措施,保障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无论在哪个教育阶段,都不应该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阻止学生上学。

扩大资助范围。资助范围要在现有基础上扩大到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鼓励各地为贫困家庭子女入园提供补助;推动将普通高中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逐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在免除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农业专业学生的基础上,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样才能逐步建立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资助体系,实现“应保尽保”。

提高筹资标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目前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标准并不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不断增加经济资助,让这些孩子不仅能够上学,而且能够逐渐学会学习。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落实资金保障。完善资助体系,资金投入是基础。中央和地方要充分安排好应承担的资金,并及时拨付。省级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完善省级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应承担的资金不折不扣落实到位。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从业务收入中提取4%-6%用于助学。加强对各种经费的管理、使用、审计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用好国家有限的财力。

动员社会力量。长期以来,社会力量在资助贫困家庭学生上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希望工程实施20年来,共筹集资金56亿多元,建成希望小学15900多所,资助失学儿童340多万人。要继续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重教育、扶贫济困的文明氛围,完善各项引导和激励政策,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帮助贫困家庭学生的良好氛围。

“同在一片蓝天下,* * *共同成长进步”是全国亿万儿女的共同心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所有的孩子都站在一个公平的起跑线上,让祖国的花朵都享有一片蓝天的目标一定会逐步成为现实。

深度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人民日报,2010,3月1。

-

虽然不知道是否符合要求,但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已经尽力帮你找到了...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