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行为观察量表[课堂观察:提高教师教学行为的质量和效率]

活动背景的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一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课堂观察的特点:一是有明确的观察目的;第二,除了使用个体的感官和心智,我们还经常要使用一些特殊的观察工具——课堂观察表。科学正确地使用观察工具,可以克服教研活动中教学目的模糊、评价笼统、缺乏针对性等问题。

本次活动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质量与效益”为研究主题,以课堂观察为研究手段,确定“教师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思考,提高教学有效性”为观察视角,关注教师教学行为质量与效益的提升。

活动实施

1.课堂观察活动的安排

时间:2010 65438+2月9日。

地点:象山尹福中学

教学内容:“让网页生动起来”(浙版信息技术教材)

老师:易老师。

2.研究教学设计,确定观察量表。

我们将参加活动的教师分为准备组和观察组。在上午的预观摩会上,备课组代表易老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讲解,向观摩组说明了预期效果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在教学行为上的不足。观察小组由三位老师组成。通过与备课组的沟通分析,不断完善观察量表,使观察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确定从“教师提问”、“教师讲解示范”、“教学行为时间分配”三个点来观察课堂。具体观测内容见下表1、表2、表3。课堂提问的观察从关注问题本身转移到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反应,是否能促进学生的思考,更能体现同题的思考价值。

符号描述:一个方框代表一个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按照问题的序数写入相应的方框(老师的题型:21-内容,22-无关,23-熟记,24-理解与思考;学生的反应类型:31-理解回答,32-稍有思考,33-深入思考,34-无反应;教师回答类型:41-简单鼓励,42-引导评价,43-打断学生,44-同伴补充);字母“M”代表男孩,字母“W”代表女孩。

3.现场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

观察组的三位老师提前五分钟进入教室,根据观察任务确定自己的观察位置,保证能够收集到真实的信息,如实记录所见所闻的各种现象和数据。观察结束后,观察组根据观察量表记录的信息进行统计或整理,利用Excel等电子表格软件绘制不同的图表,如图1、图2、图3所示。整理记录的文字材料,根据观察量表的设计意图,对文字进行逐一核对,或补充、删除、合并,转换成简洁的语言表达,真实还原当时的课堂情境,得到相应的结果。

4.解释图表并获得诊断帮助。

观察组的三位老师和备课组的老师一起,根据现场观察得到的定性的文字和定量的数据、统计或排列的图表,对可以陈述的问题或观点进行分析,构建分析框架。对发现的问题或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和反思后,解释数字的具体含义以及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并提供相应的诊断帮助意见,如表4所示。

活动效应

1.鼓励教师深入思考主题问题。

重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行为的质量和效率,是每个老师都懂的一个道理。但是如何实施,如何提高,老师们并不是很了解。通过这种以课堂观察为研究手段的实践活动,教师提高了教学行为的质量和效率,从而为教师行动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使日常教研活动更有针对性。

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讲评时,网撒得满天都是,焦点往往是分散的。本次以课堂观察为研究手段的实践活动,聚焦问题,全部使用课堂观察工具,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点评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活动思维

1.正确确立观察主题

观察主题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针对性。课堂观察的主题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具体、明确、有针对性,直指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确定观察主题的时候,问题一定要具体,不要完整。二是预设。观察主题的设立必须与教师的预期结果相关,并且应该能够直接揭示问题的本质而不仅仅是观察问题的表象。

2.观测点的合理选择

观测点的选择应遵循便于观察、便于记录、便于解释的原则。同时,观测点要少而精。观测点越小,越容易观察,得到的记录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便于结果的分析和使用。观测点不需要面面俱到,要通过“一斑”窥全豹。

(作者单位:浙江象山郸城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