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小学生打

孩子幼儿园被打,父母两种不同态度。

故事是这样的:最近,我妹妹的幼儿园来了一个新的转学生。前段时间课间玩的时候,看中了和姐姐一模一样的玩具。结果他们在打斗过程中打了起来,我妹妹的头被砸了,送医院了。老师邀请双方家长去学校。

我们查监控的时候发现,一开始,我妹妹在玩一个玩具。后来小男孩上前一把抢走了。妹妹想要回来的时候,小男孩直接打了她。当时妹妹并没有还手,而是再次坚持要把玩具拿回来。结果小男孩跑过来,我姐撞倒椅子受伤了。

事后,小男孩的父母一直向我们道歉。回来的路上,老公心疼,觉得妹妹性格太软。他认为别人欺负你就应该反击,而只是默默忍受只会让你被欺负的更惨。

我觉得幼儿园的孩子打架很正常。我们不能一开始就给他灌输这种针锋相对,以眼还眼的思想,否则孩子以后解决问题会很暴力。

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不欢而散。

事实上,鲍晓父亲的思想代表了大多数父母的想法:孩子被打了必须还手,不还手才是懦弱。社会优胜劣汰竞争激烈。孩子一定要狼性、血性,懂得维护自己的利益,秉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攻我,我必还之。

这听起来很酷,现实中大多数家长都会支持这种观点,但真的有效吗?不教孩子还手有错吗?恐怕不行。

纽约大学的资深科学家迈克尔·f·洛伯研究了477名年龄在6个月到2岁的儿童。他们发现,儿童在过去一个月里表现出拳打脚踢、揪头发、咬人甚至伤害小动物等暴力行为。有报道称,两岁的孩子每周会有近4-6天与其他孩子发生肢体冲突。

以上研究表明,在儿童的交往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许多肢体行为,约占整个游戏行为的10%。那么孩子在交流的时候难免会有冒犯的行为,这也成为了他们交流的方式之一。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味的要求孩子反手挨打,其实是在给他灌输“受害者心理”,认为挨打就是欺负,导致孩子斤斤计较。

为了避免受到“被打”的伤害,孩子可能会避免与同龄人玩耍和社交,从而养成内向、敏感的性格。

孩子被打了。不要轻易对孩子说这三个字。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敢反击,反击也不一定能赢。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父母的我们该怎么办?以下三句话,请不要轻易对孩子说!

“没关系”:孩子被打后,父母只是说没关系,没有及时安慰和引导孩子的情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被保护,觉得父母不能为自己提供庇护,从而变得没有安全感。

同时,当孩子长大后,会选择容忍和退缩真正的暴力,这对身心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反击》:以暴制暴真的对吗?正如我前面提到的,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回应方式。如果对方比孩子高,比孩子壮,力量对比悬殊,孩子还手就会受伤。再说,如果他每次都还手,孩子会慢慢变得消极暴力。

“你怎么这么没用”:父母也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当孩子的行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就会受到指责和虐待。

原来只是小孩子打架。在父母的指责下,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受到打击,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从而变得更加懦弱。

是否反击要看具体阶段。

我的态度一直是不鼓励孩子还手。有的家长会说:“如果孩子真的遇到欺凌不还手怎么办?”这要看孩子的具体年龄。

0-10岁的孩子会打架。如果只是小打小闹,孩子不还手也没关系。还手可以定义为孩子感到疼痛。如果孩子感到疼痛,可以还手,告诉对方不要打了。

这里还手的意思是一种制止行为,而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发泄。同时,家长不要鼓励还手,要帮助孩子分析打架行为的坏处,明白道理才是正确的做法。

如果孩子进入初中,这个时候就要警惕校园暴力。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建议还是不要反击。如果对方寡不敌众,还击所遭受的暴力更为严重。正确的做法是告知老师、学校和家长,尽量记住欺凌者的面孔,相信来自家长和学校的力量。

李玫瑾教授的诡计

中国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说:“孩子应该有一个无害的教养,但也应该有一个不受伤害的光环。”如何正确把握还手的度,家长和孩子都需要练习!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挨打不代表没用。这几乎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二是找出事情的起因。如果孩子受了委屈,需要及时安抚;最后,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在你的控制范围内训练孩子的冲突解决能力。

另外,为了防止冲突,当对方打人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说话的时候看着对方,表示自己不喜欢打架,也不希望对方这样做。孩子需要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一定要表现在脸上:你生气了,你很勇敢。

这是心理学家迈克尔·博尔巴(Michael Borba)的建议,他指出,当你被欺负时,你脸上的什么表情比你说什么更重要。

没有人能教会你正确合适的育儿方式。毕竟个体是有差异的。面对孩子时,请保留30%的思想。但是永远记住,孩子永远是你的孩子,先教会他如何保护自己,这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凌晨,我妈来倾诉:一个凌晨开始写作的二胎妈妈,我手写我的心,一切都是我和孩子的育儿经验。希望我的育儿经验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