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一.解释案文
“文本”是指包含丰富教育资源,可供学生和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材料的总和。教学中“文本”的呈现形式可以由语言构成,比如一篇课文、一篇名著,甚至一段话、一句话;也可以是由文字和相关图像塑造的图像,比如文中的相关插图也是文字。
教师可以按照下列步骤来解释这篇课文。
1.“接近”文本,就是感受文本,抓住主旨。首先要摸清作者的思想和想法,初步建立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2.“走进”文本,即感知文本,别有一番滋味。品味含蓄文本的独特意蕴,体验美的熏陶,真正实现与文本的情感交流,讲究“言入情出”的理论,遵循“言之有情,言之有物”的境界。
3.文本的“走出去”,就是理解文本,创造文化。这是对文本深层次的审视和重组、升华和提炼,是理解内涵、发现趣味、挖掘本质的阅读活动。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从文本解读中创造问题、创造精神和创造人格,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工、创造新的发展空间,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将文本解读延伸到动态教学,进行师生文本的多元对话,体现其人文取向,创造文化精神,追求诗意的教学风景。
第二,设定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统筹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过程与方法的融合”。其中,“知识与能力”属于教学目标的基本层面,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考虑教学效果的主要主导因素;“过程与方法”首次纳入课程目标,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它是隐蔽的,但它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是通过“过程与方法”实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标准中突出的目标。它的内容是隐性的,但它的形式是显性的。它是汉语学习的动力,也是人类发展所必需的。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将内容与目标一一对应,割裂“三个维度”,而要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着力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使之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将学生视为全面的、整体的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心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
制定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应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教学目标设置要全面。
第二,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取向应该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植根于文学。
本,不狂妄,不牵强。
第三,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灵活。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上,不要把教学目标定得太窄太死,要有弹性;另一方面要在教学中随机调整,甚至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基础和实际需求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注重教学目标的生成。
第四,适当设定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教学目标要符合课程标准、学生实际、学生差异和分层目标的要求。在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个体差异,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全面地安排教师教学和学生活动的层次。
第三,整合资源
《标准》指出,学校和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和积极利用资源,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为学生练习汉语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汉语学习活动创造环境,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和使用汉语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