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

古希腊阿波罗神庙的墙壁上,镌刻着“认识你自己”的字样。然而,千百年来,人们对自己的认识仍然是个谜。来自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指出,尽管头脑风暴、精神革命、智商、情商、精神分析和心理健康等人类研究课题风靡全球,但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明确指出,培养一代又一代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是一项重要任务。显然,“四有”属于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范畴,属于德育的任务。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特别是在新课改下,探讨了培养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几种途径。

首先,要重视小学生的道德认知教育。

加强小学生认知教育是培养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要形成科学系统的现代德育课程体系,开展道德知识学习活动,搞好德育教材建设。当前,我们正面临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时候就要把学生的德育任务放在首位,把德育内容注入到小学到中学的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形成完整的体系,让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行为教育。另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德育认知工作,要与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发展水平相适应,注重开发和调动学生的心理潜能,实现德育的内化。当前,一些教师自身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不高,超前、过高,或者不按教育规律进行德育,让学生无法接受,难以忍受;有的教师脱离学生生活环境、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想当然地进行道德行为教育,只求形式不讲内信。导致学生无法接受,无法达到内化的效果,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目的。

二,增强学生自我意识,强化和内化团结

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是强化和内化的统一。强化包括认知强化、文明行为训练和良好品德强化。比如如何让学生学会待人接物,做公益,爱集体,爱祖国,报效祖国等。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或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加强训练。特别是要展示学生的行为模式,组织示范或模仿道德实践,让小学生在直观生动的强化过程中了解和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模式,达到内化的目的,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三,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素材

各个学科的教材中都有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教育的材料和内容。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发掘和发现它们,并及时有效地渗透和利用。比如《思想与生活》和《思想与社会》这两门课程是专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要充分利用,其教育功能是独特的。因此,教师应把“思想与生活”和“思想与社会”课程的教育功能放在首位,使其充分发挥教育功能,而不应把灌输知识目标和政治常识放在首位。同样,“语文”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其他学科也蕴含着许多德育因素,应挖掘这些因素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教育的素材,并运用于教学中。

第四,加强课外拓展,渗透德育行为

英国学者莱克基曾在《欧洲伦理生活之夜》一书中将人类美德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严肃的美德。第二类是英雄美德;第三类是温柔的美德;第四类是实践美德。尤其是第四种美德,是促使人事业成功的美德。因此,既要在学科教育中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又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如:开展课外活动或各种实践活动。例如,举办一次主题为“清洁沱江——创造美好家园”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可能比一些具体的灌输道德观念或者社会意识的课程更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五、重视学生社会公德建设在道德养成中的重要作用。

外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人的性格是一系列的行动,人格的伟大和力量只能用矛盾的伟大和力量来衡量。

按照“爱国守法、礼貌诚信、团结友善、勤奋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塑造良好文明的社会形象,制定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文明用语、文明行为公约。号召学生开展“与文明握手,告别陋习”、“向贫困学生献爱心”等主题活动。这种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德育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于一体,深受学生欢迎,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六、提高教育者的德育水平,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加里宁说过:“一个教师的世界观,他的言行会那样影响学生。”学为人师,德高望重是楷模;教师完美的人格是任何教科书、道德箴言和任何奖惩制度都无法替代的教育力量,它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形象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的言谈举止、言行举止、仪容服饰、风度气质,甚至习惯都传递到学生的大脑中,反馈到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规范自己的形象。教师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必须努力提高小学教师的道德修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七、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道德教育。

如果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标准不统一,就会在受教育者中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冲突,增加他们的困惑,进而影响小学生品德的培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今天之所以高度重视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根本原因是道德对人的心灵、秩序、人格结构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优化当今的德育环境,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有效协调,使小学生成为新世纪道德健全、人格健全的生产性人才。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些家长为追求眼前利益而外出打工,将孩子单独留在家中学习或实行隔代管理,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导致部分学生从小养成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特别是现代社会单亲儿童的增多,增加了德育工作者的教育难度。为了培养合格的建筑人才,全社会应动员和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