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现状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现状如下:
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仍然面临着专职教师整体缺口大、兼职现象严重、缺乏评价机制等问题。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和活动都处于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人格完善、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绪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简介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环境,具有完善的人格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能维持正常的调节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保持心理平衡与协调,这是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变态心理
心理异常的本质是异常心理的成因、机制和心理结构。心理异常是大脑结构或功能的紊乱或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扭曲,它不仅反映了个体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还反映了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中的适应障碍。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标准如下:
自我评价标准
如果你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当然这个人的心理不会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有大问题。心理基本正常的人,完全可以感知到自己的心理活动与之前的不同,自己的心理表现与他人的不同,等等。这种自我评价在精神病学上被称为自知力。
心理测试标准
心理测验只有通过代表性的抽样、常模的制定、测验的信度、测验的效度和方法的标准化才能形成量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专家的主观意见。但是心理测试也有误差,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
病因学和病理学分类标准
这个标准是最客观的,是把心理问题当成身体疾病来对待的医学标准。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能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就认为他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现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病因被归结为脑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