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本禹教学的故事是什么?

2003年,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徐本禹决定放弃学籍,去贵州大方县狗吊岩支教。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乌蒙山,人口90万。除汉族外,还有彝族、苗族、白族、仡佬族、蒙古族、布依族和满族等少数民族。狗吊岩村位于猫场镇西端,属于喀斯特地貌,无耕地。整个村子的供电都无法保证。

徐本禹和七名志愿者来到狗吊岩村向村长汇报。来到这里后,七位同学都表示,这里的生活条件比他们想象的还要艰苦。这是一个信息封闭的孤岛,没有道路和电话,物质文化生活极度匮乏。晚上只能用油灯照明,周末要跑18公里的崎岖山路才能发一封信...到了晚上,满身爬的跳蚤几乎让它们睡不着觉,全身都被咬破了。在这里,他们吃玉米粉、土豆和酸汤。村长怕这些狗学生吃不上,特意买了100多斤大米。志愿者们后来享用了由土豆、茄子、番茄汤和火腿肠制成的饭菜,这是最高的待遇。但最后因为水土不服病倒了,其中两个病得很重。

一个又一个志愿者离开了。8月1,最后一名志愿者也坐上了回武汉的长途车。窗户内外,前来送行的徐本禹无言以对。“如果你觉得自己真的坚持不下去了,就回学校吧。不然你在这里自己做饭,也坚持不了这么久。”他同学说的话让他有点担心自己。

后来,徐本禹和村长的家人住在一起。原来,徐本禹不吃辣椒,但他来到这里后,他每天都吃辣椒,这让他很不舒服。而且这里卫生条件很差,苍蝇到处飞。吃的时候经常会发现里面有苍蝇。“当地的情况是这样的。一开始很恶心。我对自己说,算了吧。饿的时候一顿可以吃三碗玉米饭。只有吃饱了,身体才有保障,才能在这里教书。”

徐本禹住在1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很少能在房间里看到阳光。这个小小的空间成了他学习的天堂——一张比较大的桌子上摆满了书,地上摆满了生活用品和好心人捐赠的物品,让原本狭小的房间变得更加狭小。他每周在这里上课六天,每天上课时间八小时。他负责五年级1班。除了教语文和数学,他还教英语、体育和音乐。

65438年2月7日,下了一夜的雨,崎岖的小路变得更加泥泞。65438年2月8日,当徐本禹走进教室时,他发现有五个学生没来上课。还有同学反映,因为天气冷,路不好走,就半路回去了。早上,没去上课,去了黄的家。黄看到时哭了。劝黄去上学,并说不会批评他。但不管怎么说,就是不肯走,又劝了他一个多小时,结果还是无济于事。黄的弟弟也在家里玩,他已经半个月没去上学了。后来,才知道,黄的父母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只有爷爷奶奶。老人们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这里有很多这样的家庭。这样,督促学生学习的任务就全落在了老师身上。

第二天,在来到教室之前,黄早已经坐在教室里了。徐本禹没有像往常一样批评他,他也没有早一天来。徐本禹把他叫进办公室,一改以往的严格做法,给了他两个笔记本,心平气和地说:“以后好好学习,不要再迟到、旷课了!”

从那以后,黄总是早早地来到教室,再也没有缺过课。

近年来,在乌蒙山腹地的农村小学,徐本禹忍着寂寞,用爱心精心培育和呵护贫瘠土地上的花朵,用真诚和行动践行着一个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一个* * *党员的神圣使命。他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4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

近年来,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徐本禹不计个人得失,自愿到贫困偏远山区支教,为那里的孩子们传播知识和阳光。互助精神是什么?这就是互助精神。强者帮助弱者,富人帮助穷人,让大家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这需要宽广的胸怀和无私的奉献。这是人类一种至高无上的纯粹的美德,值得每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