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成为人类迫切的目标。现在的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将是生态环境破坏的最大受害者,也是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生存空间。小学生是幼稚的、可塑的,是非观念方向的影响和形成会伴随他们一生,他们对环境的认识会决定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迫在眉睫。但目前小学,尤其是低年级,并没有开设环保方面的专门课程。因此,结合课堂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最基本的方式和渠道。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中,有许多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只要教师选择最佳切入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环境教育渗透,是既不会增加学生负担,又能适当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措施。使环境教育普及率达到100%。

第一,整合目标,点滴渗透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编写了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课文,这些课文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环境教育:

1,赞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自然环境是人类工作、生活、繁衍和生活的空间。温暖的阳光、陡峭的山峰、汹涌的大海、肥沃的原野、辽阔的草原、芳香的花草,都流入了作家的笔下,成为我们环境教育的好题材。如:《四季》、《阳光与古诗画》、《高一上册》、《杨柳醒了》、《春雨的颜色》、《荷叶是圆的》、《多美的夏夜》、《画故乡》、《春风吹》、《古诗肖春》、《村居与你所见》。二年级上册包括《秋天的图画》、《黄山奇观》、《北京》、《看雪》、《四季的脚步》、《秋天》、《古诗》、《给刘京闻的礼物》、《山行》等。二年级下册有《寻春》、《嫩芽与蓓蕾》、《日月潭》、《葡萄沟》、《雷雨》、《北京很亮》以及《草》、《素心城徐公殿》、《望庐山瀑布》、《绝句》等古诗。这些课文不仅让学生享受美,也让学生产生了保护美的欲望。

2.讴歌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物种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大自然的家园。人与自然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例如,一年级第一册的《爷爷和小树》、《雪中的小画家》、《邓小平爷爷种树、松鼠和松果》、《一年级第二册》。初二上册是《小柳小枣》,红领巾好好听,清澈的湖水,爸爸和小鸟。《鹿的玫瑰》二年级下册等这些课文,通过渗透环境教育,提高学生对自然的正确认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3.敲响环保警钟,呼吁环保:

地球原本是美丽的,现在却因人类的破坏而“千疮百孔”,于是大自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作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任何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比如高一第一册《住在山洞里的小熊》高一第二册《美丽的小路》《失物招领》《松鼠与松塔》高二第一册《红领巾》《清湖》高二第二册《泉水》。这些课本是在这一领域教育学生的好材料。

正因如此,教师一旦发现教材内容中含有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因素,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设定环境教育的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并将其融入教学目标中。明确的目标将使教师自始至终给予学生充分的期望,选择课堂上最好的入口,进行有针对性的环保渗透,抓住课堂的点点滴滴,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创造情境和情感体验

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偏差很大,幼稚的心是纯洁无瑕的。日常生活自然环境中的一草一木都会引发他们无尽的遐想,丰富他们鲜活的生命。他们是自然环境的观察者。他们思维敏锐,感情脆弱,善于发现周围环境的微小变化。这些微小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他们内心的震动,并持续很长时间。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时间和情绪领域的可塑性最大,这是他们形成观念和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将环境教育与小学生的情感特点相结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

1,激发美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赞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讴歌人与自然的和谐,甚至敲响环保警钟,呼吁环保。很多教材无论是文字内容还是文字插图都编得很漂亮。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带学生进入如画的自然,让孩子的心灵感受到美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感情。比如二年级上册《清澈的湖》,播放课件时,“一艘游船在湖上行驶,船头两边卷起白色的浪花,船尾拖着长长的涟漪。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小女孩坐在船头,欣赏着两岸的风景。那边的岩石像一只即将跳跃的青蛙,这边的岩石像一只即将展翅飞翔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和乌龟仿佛在赛跑。湖水如镜,映出蓝天白云,变幻山峦。”学生们被美丽的景色迷住了。然后让学生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怎么看?”同学们都说很好:“湖水真清澈,像一面镜子,美丽的风景都映在湖里。”“这里的岩石真有趣。我真想摸摸它们。”“这里的风景太美了,我也想去看看。”“我被迷住了。”.....然后让学生读得很美。学生们可以轻声读,听得入迷。这时,老师用温柔的话语说:“小朋友,面对这么美好的环境,你忍心破坏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老师充满激情地说:“孩子们,作为21世纪的少爷,我们该怎么办?”学生们举手踊跃发言“我们应该保护它”“我们不能往湖里扔东西”...他们怎么会舍得让别人破坏能让孩子觉得美好的事物和环境呢?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化静为动,挖掘教材中的美好现象,让孩子们为之着迷,环境教育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2、激发危机感:

所谓危机感,是建立在学生辨别真相基础上的一种内在需要,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恨心理。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危机感可以促进儿童将知识付诸行动,表现出反抗心理。在语文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未来的主人热爱自然、不允许自然被破坏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危机感,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一年级第二册《美丽的小路》,课件播放时“小路上堆了很多垃圾,苍蝇在小路上嗡嗡叫,美丽的小路不见了。”学生的表情充满了厌恶,然后让学生报告课前调查的结果“我们身边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然后老师给学生们看了他收集的信息。当学生们看到一张垃圾图片时,他们都表现出厌恶。这时,老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们说“这些垃圾太脏了”,“脏得要死”...这时候老师会给学生讲垃圾对我们人类的危害,用生动的事例让孩子产生危机感,让保护环境成为自己的需要。“我们该怎么办?”让他们认识到未来的业主应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美好的家园来自于环保,从而投身于环保活动。

第三,由浅入深,注重自觉

因为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冗长空洞的说教收效甚微。我们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倡导的环境教育是简单的、学生力所能及的,重点是环境意识的渗透。因此,在两者结合时,要适当把握小学环境教育的度,做到通俗易懂,选择最佳入口,有针对性地进行环保渗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比如在教一年级《爷爷和小树》第一册的时候,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爷爷给小男孩穿衣服),说:爷爷在干什么?你为什么这么做?启发学生想象:此时的小书是什么心情?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你会对爷爷说什么?朗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被爷爷爱护小树的行为所感染,从小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枝繁叶茂的小树):现在是什么季节,小树发生了什么变化?过渡讨论:小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小树之所以长得这么粗壮茂盛,是因为爷爷的关心和爱护。然后看图(爷爷在树下乘凉),想象爷爷的心情和爷爷与小树的对话,让学生理解人与树的和谐关系。通过大声朗读,学生可以深刻地理解树木是人类的朋友,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它们。最后,拓展活动宣传环保:1。课件展示了小树遭遇长虫、干旱、缺乏营养、受伤的图片。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小树?2.让学生交换课前收集的关于“树木对人类的贡献”的信息。让学生明白人类爱护树木,树木回报人类。环保教育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结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环境意识的渗透是一个点点滴滴积累的过程。注重意识的渗透,使环境教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达到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效果。

第四,注重实践,深化活动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大三学生的天性。学生最容易在活动中接受知识和教育,因此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进一步明确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践行环保行动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在学习邓小平爷爷的植树后,让学生像邓小平爷爷一样在学校、家里或路边种一棵树和一棵树苗。比如,学生在学习美丽路径后,可以结合我身边的综合实践活动垃圾,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春游前学失物招领,说说春游要做什么。在春游中,中学生可以更加环保,这样他们就可以不扔垃圾,看到垃圾就捡起来。学习“有红领巾真好”后,学习课文中的小朋友制作一个关爱鸟类、草地或花卉的宣传板。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增强环保意识,丰富环保知识,实施环保行动。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新世纪环境问题对教育的挑战,同时赋予小学语文教育新的内容。只要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强化环境教育意识,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整合目标,找准环境教育的切入点,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注重课后实践,通过活动深化环境意识。这样,我们就能培养出一代有环保意识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