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村的历史演变

据光绪二十年汝南阔库仓周氏族谱记载,北宋中期,周氏第八祖赤公迁居桂林。它有大约1000年的历史。1958,有202户715人,耕地1800亩,大小水库108座,水田324亩,山地42000亩,是遂安县的富裕村之一。古村落强调公德,奖学重农。村民勤奋好学,文人多,官员多。

为了在界首村修建新安江水库,界首村的领导放弃了家园,离开了家园,搬到了村里。从1959年4月到1965年10月,界首村村民经历了五次大迁徙,即后仰、回归、迁出、再回归、再迁出,历时七年。1958 10 10月28日,遂安县撤销,与淳安县合并。1959年2月,全县掀起移民高潮。4月27日,全村人都在混乱中忙碌着,把一捆捆家具往车上搬。靠云林村,离地界45公里。云林村自从第一次来,人口翻了一番。新老成员矛盾增加,吃不饱,住不好。领导们只好收拾行李回家,又怕洪水。大家一致同意在鸡坑岭建新村,立刻兴起了拆旧村建新村的热潮。

水电站的大坝开始截流。库区水位迅速上涨。4月22日,1960,新安江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开始发电,半夜淹了村子。政府决定动员他们在逃命后搬到金华。1960年5月初全村搬迁到金华的石坑、王新洲、杨梅龙,后来在八一农场当工人,吃食堂,拿工资。很快,粮食紧张,农场开除了领导,划了一些田地,要求他们独家核算,自己做粮食。当时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人民生活困难。再加上农场背靠大山,继承第一的孩子都被狼咬死了。所以有的偷偷去探亲,有的回淳安。1962春节期间,金华杨梅龙只有22户入住。

移民返回库区后,在河岸搭起棚子,以占地毁林种粮为生。家家户户缺粮缺油,靠野菜充饥。从1962开始,会计周多次向上级写报告要求搬迁,但没有回音。之后请老师写一个几十页的报告,发到人民日报,再转发到国务院。经逐级审批后,转给金华署,再派人驾船到界首岛调查真相。1964,大队选出8名代表,到华中金华地委请示。经过13天的咨询,他们终于得到了回复,搬到了武夷百花山。这是村庄区域。领导连续派了七组代表到武夷考察,第八次来验收分配房屋。第五次大迁徙开始于1964年至65438+2月。村里决定把腊月初六(1965 1.8)作为移民日。至今,每年全村都有蒸糕纪念移民节,就像传统节日清明、端午、重阳一样。

1965 1界首村有90户人家搬到这里。由于缺乏土地,28户姓童和姓余的家庭被搬迁到双联村。仅存62户272人,以周为主,另有胡、唐、成、颜等少数姓氏。其余90多户分散在三省(浙江、江西、安徽)20多个县、60多个村。留在金华杨梅龙的村子,现在是单独的村子,村名也叫界首村。

界首村迁到武义县,住在邵寨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村制,隶属邵寨乡。村名还是用标题。东南以田地为界,西以下亭前村为界,北以马坎头山为界。村东南有水田408亩,划给界首村耕种,有土地26亩,山地510亩。村子建在马坎头的山坡上,一排排泥墙平房由国家移民局修建。每家门前都有一个小小的空地基。领导们勤劳朴实。他们安顿下来后,就在房前屋后种树,现在树木茂密,枝繁叶茂。刚开始没柴烧,邻村山上砍树,引发摩擦和用水纠纷。1978年,政府拨款在田阳范镇修建东湖水库,正常蓄水量460万立方米,以保证枯水期用水。河村、下邵村先后将100亩柴山无条件赠予界首村,田地、山水齐全,界首人民开始安居乐业。

19810 10村干部商量,为了让村民参加劳动,做出贡献,必须分田到户,多余的按照农田上交集体。这个方法定下来以后,就悄悄地把全村的田地都丈量了一遍,画了全村的地图,把所有的田地按照人口划分到户耕种。第二年全村统计,粮食增产8万斤。村民高兴,但有些县领导还要批评,认为这是倒退,走老路。1982年9月,县里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年轻的程祖高开始尝试池塘养殖珍珠。成功后,他创办了武义县第一所水产养殖业余学校,培养了一批养殖贻贝和珍珠的技术人员,在武义各地掀起了一股珍珠养殖热。界首村有60户珍珠养殖户。程祖高见当地水面已被利用。1987,他把目光投向了邻县。他先是在金华、义乌、龙游、兰溪等县建立珍珠养殖场,租池塘养蚌养珠,如今已成为金华有名的珍珠大王。界首村珍珠养殖户,1992,珍珠养殖户人均收入1470元。养珍珠的人也养鱼,每亩水面鱼收入300元。珍珠养殖户学会了单手养殖珍珠。每年3-8月,他们去邻近县帮农民插片,每个师徒一年能有3000-5000元的收入。养蚌养珠,让天下先民走上了富裕之路。

社区领袖向黄泥·芒廷要钱。1978种了26亩茶叶,1982种了86亩柑橘,1986种了60亩蜜梨,1992种了40亩茶叶。拓荒者用双手筑起了一座花果山,这些果园都承包到户,上缴集体。剩余归包工头所有,包工头的收益远大于种粮。果树长得越长,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当生产提高时,村民们要求更高的生活享受。1983,党支部书记黄新荣、村委会主任周带领村民修机耕路。村民们共同出资修建了一条500米长的机耕道通往农田,1500米长的机耕道通往王大陆。1988投资4000元,将气旋吹倒的高压电杆换成新水泥杆和新线路。每家每户都配有自来水表和扬声器广播。为了节省燃料,1983-1984年,村里建了64个沼气池,6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半年不用柴火做饭。当时被称为武义第一沼气村。

1992年底,县能源办帮助设计了能源与住房综合示范村,对农副业生产、技术培训、住房重建、能源利用、文化卫生设施等项目进行了规划,在原有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按照规划要求,村委会主任周杰超负责举办养蚌、珍珠、水果种植等培训班。村里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修了7条水泥路;根据道路调整,对原有房屋进行了不规范的拆建,对旧房进行了改造,将泥墙改成了砖墙,将一楼改成了两三层。按照计划,本来要建62户,现在43户已经开工,有的已经建了一层。村里的统一重建项目包括下水道、水井加深和水塔加高。炊事能源以沼气为主,太阳能热水器为辅,每户配备一台太阳能热水器。村中心的大礼堂,村北的小学和幼儿园班级要修缮,要添置教学设备。这个计划所需的大部分资金由德国的一个非政府组织资助,村里提供劳动力和部分资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周火明,自6月1986 11任命。他工作积极,热心为民服务,现在正在为实现能源与住宅综合示范村的规划而奔波。他是武义县第八届和第九届党代会的代表。从1987到1992,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县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