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八课的客家民居有哪些文化特征?
编辑此段落
土楼形式
土楼是以土为墙建造的集体建筑,有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边形、五角形、椅形、簸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开始是方方正正的,有宫式的,有府式的,姿态各异。它不仅奇特,而且充满神秘,坚实而坚定。在楼内积食、饲养牲畜;如果有井,需要防备敌人的话,只需要关上大门,几个青壮年守着大门。土楼就像一座坚固的堡垒,妇孺老幼都可以高枕无忧。因为方土楼有方向性,墙角暗,通风采光不一样,客家人就设计了一个通风采光好的圆土楼,无始无终。在现存的土楼中,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为圆楼或圆村,其次是四角形的建筑,如辛亥革命老战士、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府的主要盟主何子渊故居。
客家民居漂亮的土楼是一种集体建筑,最大的特点在于造型大。无论从远处看还是从眼前看,土楼都以其巨大的单体建筑令人震撼,其体量是民居中最大的。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常见的圆形建筑,直径约50米,高三四层。有100多间房子,可以容纳30到40个家庭,容纳200到300人。大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五六层高,四五百间房子,可容纳七八百人。土楼,民居建筑,反映了客家人聚居的民俗。
从历史和建筑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风格是一种为了民族安全而自卫的居住方式。当时,在每年都有侵华日军入侵和内战的形势下,举家搬迁的客家人不远千里到外地,选择了一种有利于家庭团聚和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同一个祖先的后代在一个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有* * *荣辱。所以从外克制,从内凝聚,大概是土楼最贴切的归纳。
土楼的城墙下厚上薄,有的高达1.5米。捣固时,先在墙体基础处挖一条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用石块埋起来作为基础,再用石块和砂浆筑成基础。然后用夹心板把墙夯实。土墙的原料主要是当地的粘质红土,掺入适量的鹅卵石和石灰,反复捣碎,搅拌均匀,制成所谓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要掺入适量的糯米和红糖,增加其粘性。捣固时,应将杉木枝或竹片埋入土墙中间,作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夯打,筑起了一面钢铁混凝土般的土墙,外面还涂了一层石灰,防止风雨侵蚀,所以坚固异常,抗风抗震性能好。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嘎嘎作响20分钟,夜间继续震动,但土楼完好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