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港镇小学

广东高要“进城”:一个中小城市的城市化样本

城镇化被视为今年扩大内需的一个重点。

广东每年需要推动近80万人从农村到城市。

在双转移背景下,中小城市如何应对这种特殊的人口迁移?

想“进城”

一个中小城市的城市化样本

去年在5438+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上一次不同的是,强调了推进城镇化。

会议提出,要把解决好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落户问题,放宽中小城镇户籍限制,把城镇化作为今年扩大内需的一个重点,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广东,省住建厅的数据显示,到2008年,我省城镇化率为63.37%,高于全国45.70%的平均水平。但《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到2020年,我省城镇化水平要达到80%。

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广东的城市化率每年必须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也就是说,我省每年需要推动近80万人从农村到城市。

如何完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稳步提高城镇化水平,通过城镇化拉动内需,成为摆在广东面前的重大课题。

近日,一份关于肇庆高要推进城镇化的调研报告引起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的关注。高要这个地处珠三角、山区的县级市,通过产业集群和人口集聚推进城镇化,或许能给其他地区带来一些启示。

高起点规划开启城市框架

城乡规划花了2000多万。

走在高要市,不时能看到一幅大幅规划图——《高要市新城区概念性规划》。在这张图上,高要老城区只占据了一角,而蒋斌新城和西江新城占据了绝大部分面积。通过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新规划的高要城区面积由原来的18.5平方公里扩大到38.8平方公里;不久前,西江新城纳入规划后,市区面积将达到50平方公里。

站在离老城区不远的香山山顶,与肇庆端州区隔着西江的高要老城区后面,有一片群山环绕的腹地,新兴河从中流过。从三年前同一地点拍摄的照片来看,当时的腹地还是以荒地和池塘为主。现在,崭新整洁的住宅区已经占据了大部分,这就是想要“一江两岸”的蒋斌新区。

高要市委书记吴林泉说,虽然高要多山少平原,城市规模本来就有限,但高要通过适度超前的科学规划,拓宽了城市框架,通过交通和市政设施的建设,打破先天的地理障碍,将老城区与新城区连接起来,城区面积将比原来扩大近3倍!

美好蓝图的背后,是我们对规划的高度重视和大量投入。

高要当地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在高要市大大小小的会议上,主要领导总是反复强调“规划”二字。“有时,即使只是邀请专家发表意见的小型会议,他们也会亲自参加。”从2006年至今,高要投入城乡规划的总成本达2000多万元,即使在珠三角地区也不多见。目前,除市区外,高要已完成3个中心镇、12个建制镇、6大产业园区、50平方公里生态旅游区的总体规划。

省委政研室的报告指出,城市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高要没有高起点的规划,快速扩大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是不可能吸纳和聚集人口的。

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从“金色桃源”走向“金色桃源”

工业化是推进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宋劲松表示,珠三角地区城市化率能达到80%以上,远高于东北、西北地区,这与其发达的制造业密不可分。工业化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人们从农村来到城市。与专家的思路不谋而合,以工业化为基础推进城镇化,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成为高要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高要的布局包括金涛、金盛、金都、西区、陆埠、火岛六大产业集群和白金龙产业带“六园一带”。“六园一带”产业园区入驻企业550多家,引进资金300多亿元,成为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高地。

高要也流传着一个故事,通过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金涛园区原计划承接珠三角陶瓷产业转移。当时金涛的“道”,其实就是陶瓷的“道”。陶瓷工业占地面积大,单位土地产量小。2006年,高要对园区进行战略调整,收回原用于发展陶瓷产业的5300多亩土地,招商引资引进高分子材料、不锈钢等产业。对此,园区从单一的陶瓷工业园区转型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多元化现代工业园区,土地价值翻了几番。淘金记将“道”字改为“陶”后,这个故事就被戏称为“一句金字”。

据园区负责人介绍,金涛园区现有企业全面达标后年产值将超过20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高水平的规模产业。金涛公园所在的金利镇负责人也介绍,得益于园区经济的发展,金利镇的城区面积从2003年的4.8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20平方公里。全乡654.38+0.5万常住人口中,外来务工人员占7.2万,已经超过户籍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54.95%,远高于高要市的平均水平。

高要市市长徐敏建表示,工业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就业机会,没有工业化经济总量的大幅增长,高要也无法推动大规模的人口集聚。

引进名牌房企,带动人口聚集

珠三角和当地的房地产企业已经闻风而动。

李先生是高要市政府的一名普通公务员。以前一家三口住在肇庆端州区,和高要市一河之隔。但是,前年,他在高要市买了商品房,带着家人搬到了这里。李先生说,以前高要几乎没有楼盘,但近几年新楼盘如雨后春笋。“我就是想换个大点的房子,只是现在想多选点,房价比端州便宜。搬到这里后,上班方便多了。”

这种变化源于近年来高要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采访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认为,碧桂园、祈福这两家知名房企的引入,对高要房地产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

2006年7月,碧桂园拿下象山前的一块荒地,建设了多栋商住楼和别墅。2007年开业后,销售火爆。随后,克利福德集团也顺利进入。目前,碧桂园和祈福集团在高要* * *有三个项目。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的进驻,珠三角和当地的房地产企业蠢蠢欲动,涌现出一批优质的房地产项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周边市民落户高要。

来自佛山的乐天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营销总监罗壮志说,早在2006年,乐天公司就进入高要,建设乐天大厦项目。“当时几套几个月都卖不出去。2009年我们公司的新项目丽景花园,只预售了几百套,一开盘就卖光了。”

目前,高要市在建建筑17栋,建筑面积134.89万平方米,是几年前的10多倍。2009年6月,高要市商品房销售面积37.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8%。预计全年将达到4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0%。此外,目前超过50%的买家来自高要以外。其中,肇庆端州市的购房者占了很大一部分。

房地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人口的集中和服务业的繁荣。只是碧桂园进驻高要的消息传开后,一批在肇庆端州市从事餐饮娱乐行业的业主赶到高要市购买临街商铺。据统计,2009年,全市餐饮、娱乐、商贸、个体工商户从业人数是2006年的两倍多。推进城镇化还需要做什么?

观点1“让进入城市的人有更体面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条件,让他们在城市安家落户,逐步享受城市人的福利”

城市化基本上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将农村人口吸引到城市是城市化的必要条件,但这只是完成了城市化的第一步。

以珠三角为例。目前珠三角占全省GDP的80%左右,但人口只占全省的一半左右。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宋劲松指出,这说明有20%-30%的人口处于半城市化状态。他说,城镇化的核心是让进入城市的人有更体面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条件,让他们在城市安家落户,逐步享受城里人的福利。

目前,我省外来人口约3000万人,大部分从事一些低端工作,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相差甚远。有限的收入让很多农民工在城市里有被边缘化的感觉,却不敢用微薄的收入消费。宋劲松说,在城市化进程中,既有紧张,也有阻力。“紧张是指城市对就业、生活、服务的吸引力,抗拒是指城市生活成本高,城市对劳动者技能要求高等等。“以高要为例。前年农村教师收入与公务员持平后,乡镇中小学教师人均月收入从2006年的1.342元增加到现在的41.39元,增长了两倍多。所以乡村教师开始可以在城市买房。可见,收入的增加会大大增加拉力,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并扎根起到关键作用。

让农民进城断根,还要保证他们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和更强的职业技能。宋劲松认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应该相互配合,同步发展。农业现代化可以大大提高生产力,解放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而推动更多的农民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同时,应该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使他们能够获得在城市生活的技能。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落户问题,放宽中小城镇户籍限制,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城镇化的下一步任务。省委政研室专家指出,改革户籍制度,确保农民工在制度上从“边缘人”转变为“新市民”迫在眉睫。

从65438+10月1开始,居住证制度在我省全面实施。在同一住所连续居住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满七年、有固定住所、有稳定工作、符合计划生育政策、依法纳税且无犯罪记录的居住证持有人,也可以申请常住户口。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盈指出,鉴于户籍制度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废除,用居住证取代暂住证,以适当弥合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之间的差距,是一种有益的探索。随着居住证制度的实施,非户籍人口的福利待遇也将得到提高。1年10月起施行的《广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规定,流动人口可享受职业技能培训、公共就业服务、传染病防治、儿童免疫保健服务等7种广东公共服务,已办理居住证的还可享受在居住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等4种公共服务。但即便如此,非户籍人口与户籍人口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仍存在诸多差距。宋劲松指出,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与小城镇财力有限有相当大的关系。今后,有必要加强中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的财政能力及其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

“双转移”:城市化的好途径

观点二:“偏远地区的劳动力就近进入自己的县城或中心镇就业是可以接受的阶梯,原有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不会有太大改变。”

高要推进城镇化的实践,引起了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宋劲松的兴奋。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宋劲松与侃侃进行了交谈。他不仅点评了高要城镇化的经验和启示,还为广东推进城镇化提出了许多思路。

记者: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高要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工业化促进城市化,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正是“双转移”的内容。

宋劲松:是的,“双转移”是一个非常好的推进城镇化的方式。一些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相对落后的产业,需要为发达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腾出空间,但这些产业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需要寻找新的空间,可能是欠发达地区。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为当地更多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可以让农民就地城市化,让农民更多地向县城和中心镇的工厂转移,找到新的工作,开阔视野。当人口集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会有完善的服务设施跟进。这些人的存在,对改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人口素质有积极意义。

当然,偏远地区的劳动力一次性进入中心城市有相对较高的门槛,但如果就近进入自己的县城或中心镇就业,原有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不会有太大改变,是可以接受的阶梯。因此,借助“双转移”的东风,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民城镇化的第一站和桥头堡——中小城镇的发展,可以大大降低城镇化的门槛和阻力。

记者:你对推进城镇化有什么建议?

宋劲松:首先,适当的行政整合是必要的。很多镇乃至县城承接产业转移和推进城镇化的能力有限,那么是否可以考虑一个小城镇的整合,也就是行政拆迁合并,把几个镇变成一个大镇,在里面重点培育它的产业发展,强化它的城市功能和管理权限?要慢慢梳理小城镇的布局,让更多的小城镇成为行政中心,兼具经济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功能。

第二,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支撑城镇化的一个前提应该是对这些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空气处理等环境治理设施做出刚性要求。

第三,城市可以考虑结成联盟,类似于产业转移过程中实施的对口帮扶,两地都可以从中受益。在对口帮扶过程中,可以形成发展生产的链条,比如大城市主要从事产业研发,提供生产性服务;中小城镇是“制造业的工厂”,可以享受一些税收优惠。这些机制要在对口帮扶过程中逐步完善,这也是进一步推进双转移要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