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感人的教育故事?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教具的变化是时代和教育变化的缩影。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经历了一个从荒废到蓬勃发展,从探索创新到追求卓越的过程。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些变化的背后,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保持着初心和执着的坚持。

一张雕版纸的墨水里包含着深厚的感情。

现在很多同学在考试的时候都会发一份干净整洁的打印好的试卷。每每看到这一幕,都会勾起退休老教师李老师对油印试卷刻章岁月的无限回忆。“那时候我刚参加工作,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学校。那时候给学生打印试卷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从刻字到印刷,全是手工,老师还得自己动手。”

据李老师回忆,当时每次期中或期末考试,老师都要提前把卷子的内容刻在蜡纸上,然后用油印机一页一页地印出来。“一般学校只有一本油印本。每次临近考试,各班老师都开始围着这台机器转圈,要提前排队才能用一次。”

而手工雕刻蜡纸墨汁印刷试卷也成为了那个年代每个老师都必须经历的事情。很多老师形容那些年是“经常晚上坐在灯下,用铁笔在蜡纸上小心翼翼地刻试卷模板”或者“在办公室里推墨水试卷,汗流浃背”。有时候,为了及时刻好试卷,老师们加班加点,熬夜刻版,只为让试卷第二天顺利送到学生手中。

一支笔,一块块,一张蜡纸,一张油印,就是制作试卷的成套工具。将铅版平放在桌上,将蜡纸整齐地铺在铅版上,用专用刻字笔按照模板书写。在雕刻的过程中,你需要百倍的小心。稍有不慎,就会刺破蜡纸。只要被戳破,打印出来的试纸就会掉一块黑色的疤痕,非常难看,直接影响效果。

刻蜡纸考验老师的教学基本功,也考验老师的细致和应变能力。刻字需要一笔一划,字体大小适中,间距密集,打印出来的字迹美观大方。刻蜡板一定要非常小心,不仅要写的漂亮,还要注意握的力度。

“用钢板的时候,有时候用力太小,蜡纸没刻好,油印不清楚;用力过猛,蜡纸碎了,油印的时候白纸上一大片黑糊糊的东西。印刷也要讲究技巧。油印机的滚筒推得太猛,蜡纸会漏油太多,印出来的字迹又黑又粗。墨水放久了不会干,力度不够。打印出来的试卷会因为墨水太少而难以辨认。这些都是我在那个年代留下的珍贵回忆和经历。当你给学生发一张墨迹试卷的时候,你的内心永远是美好的!”李老师说。

也正是学生们在刻制油印试卷的那些年,让她有了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也更明白了教师这个职业的深刻含义和高尚情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了彩色打印甚至无纸化办公。简单快捷,减轻了教师的身心负担。油印试卷早已退出教学舞台,成为时代的记忆。但当时的老师和学生都在心里留下了这段美好的记忆。很多60年代出生的同学回忆起油印纸的日子,也是感慨万千。

曾经有一个学生在教师节给老师的留言里写了这样一段话:“我记得我们当初用的那种墨水是用来手工雕刻试卷的。老师用钢针、蜡纸、墨水把字一个一个刻上去,一个一个印上去,晾干后再用。我们拿到的试卷有一股墨水味,考完手都黑了。但是每当我再闻到那种墨水的味道,我就会想起我的老师。蜡纸上的每一个字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每一个题目都包含着老师的精心选择和思考。是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对教育人的真诚,让这种墨水散发出芬芳。”

指南针三角地球仪老师的年龄“标准”

数学老师总是腋下夹着一个三角罗盘,英语老师总是带着一个录音机,地理老师总是手里拿着一个地球仪...这是很多70、80后学生对老师的印象。每当上课铃响,这些老师就会带着自己的“标配”教具走进教室给学生上课。这些曾经为教师提供教学辅助的教具,因为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而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体化的教学设备和手持电子设备。

为了让这些老物件重回人们的视线,前不久,昌平区档案馆专门举办了一场“昌平记忆时光展”,用500多件老物件还原了上世纪80年代的课堂场景,为人们回忆旧时光提供了一个平台。多位老校长、老教师受邀来到“80年代模拟教室”,深情回忆当年的教学场景。

看着“80年代模拟教室”里摆放的三角板、半圆仪、值班表、乒乓球拍等各种熟悉的老物件,在教育战线工作了30多年的白老师激动不已,侃侃而谈。“这些旧教具是我的老朋友。他们曾经陪着我和我的学生上过一堂生动有趣的课,见证和记录着我和我的学生的故事。”

这些是我们这个时代教师的‘标准’。我们一走进教室,学生们就知道下节课要学什么。“同样前来参观的陆老师看到这些教具后也很感慨。从事地理教学的陆老师说,那时候地球仪是她的“标配”,办公室里有几十个地图和地球仪。”每当我拿着地球仪走进教室,我的学生们都会说,'看,鲁老师又要给我们展示世界了!'“回忆起当时和他的学生们的美好时光,陆老师的眼睛总是发光。

她说,那时候,她带着学生在地球仪上“看世界”。现在,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毕业了,走上了工作岗位,建设了国家,有的出国留学探索知识。无论学生在哪里,都会通过邮件给她寄明信片或者发照片,继续和她一起“看世界”。

与这些老教师不同的是,前来参观的新教师并没有与这些老教辅发生故事,而是通过对比看到了这些年国家教育的发展变化。“与过去相比,我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如今,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并借助智能平板电脑分析学习情况,这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师生互动。未来可能还会引入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传统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发展,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轻的教师李老师说。

声、体、美教具发生了变化,小学科教学上了一个新台阶。

1977陈老师北师大毕业,分配到昌平区某学校当音乐老师。当时学校只是一个建在部队营房里的学校。唯一的教学设备是两个琴键被老鼠咬坏的破风琴和一个相当完好的48低音手风琴。

1980,体校毕业的郭先生走进了东城区的一所小学。当时学生只有一些简单的运动器材,操场很小。各年级的学生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胡同里做长跑练习。

1984,舞蹈老师孙也来到门头沟区某中学任教。那时候学校连个像样的舞蹈教室都没有,也没有专业的舞鞋。孩子们唯一能跳舞的地方是食堂。

岁月流逝,那些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经过岁月的洗礼和锻炼,即将从讲台上退休。他们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故事,与更多的人分享了国家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成果。

作为一名音乐老师,陈老师从一把破风琴、手风琴,到现代化的音乐教室、多媒体立体声环绕设备、数十种乐器,让陈老师在中年以后的音乐教学中“大有作为”。他带领校园民乐团和西方乐团走出国门,站上世界舞台,获得世界级学生音乐奖。但陈老师记忆最深的,还是他和学生一起学手风琴唱歌的那段时光,还是他在音乐课上用39块钱的工资给学生买唱片,在点唱机上播放的那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