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优质课的思考
首先,教师营造了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当陈先生没有到达时,他被告知坐头等舱。在这么紧张的时间里,不接触学生,他淡定地走进教室,带着学生学习数学。在课堂上,陈老师尊重学生,充分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文老师是一位非常温和的老师。他很注意语速,说话抑扬顿挫。学生能理解,愿意向老师学习。蔡老师在课前进行沟通,引导学生向听课老师进行自我介绍,既缓解了孩子们紧张的气氛,又启发了他们大声大胆地说话。蔡老师在课堂上用亲切生动的语言讲故事,贯穿整个课堂,让孩子们既有童趣又有知识。赖老师课前的手指练习,把孩子们带进了一个阳光、活泼、愉快的教室。李老师让孩子们在课前介绍出生年月,这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唐老师走进教室,说了一句“挺拔的身体”,给同学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坐姿端正,精神饱满。在课堂上,他还用“祝你成功!”“继续打!”“成功就在眼前!”“最后的冲刺!”和其他启发性的语言组织来复习课堂。
第二,教师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丰富的生活实际,大胆设计教学。
比较的应用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教材创设了分两个班给孩子分橘子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到在实际动手分配时,按照大班人数和小班人数的比例来分橘子更合理。陈老师充分分析了教材和学习情况。因为学生们掌握了整数(总份数,每份与各部分的关系)和分数(总份数中有多少部分占多少,各部分的数怎么求)的应用题,他就造成了我们家乡是脐橙之乡的局面。现在是脐橙的收获季节。如何给大班(30人)和小班(20人)分配150个橘子?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按班,按分;然后学生开始解决问题。方法一:150 ÷ (30+20) = 3(一),大班:30×3=90(一),小班:30×2=60(一);方法二:30 ÷ (30+20) = 3/5,20 ÷ (30+20) = 2/5,150×3/5=90(件),150×2/5=60(。可以换算成比例吗?大班和小班的比例是多少?答:3:2。老师把题目改成:大班和小班的比例是3:2。如何将150的橘子合理分配给这两个班?学生分组讨论求解后,得出第一种方法:3+2 = 5(份)150÷5=30(份)。大班:3×30=90份,小班:2×30=60份。方法二:150×3/5=90(一),150×2/5=60(一);方法三:解法:设平均份数为X. 3x+2x = 150,X=30,大班:3×30=90(张),小班:2×30=60(张)。与第二种方法相比,比较法最简单,讨论了解题步骤:先求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在总份数中的分数,最后求各部分的个数。
文老师的课《正负数》创造了一个羊村长,在银行存了100元,记为?(学生:+100元)过了几天,我取出了100元,记得吗?(学生回答:-100元),利息忽略不计。村长杨现在多少钱?(学生甲:0)为什么?(回答:存款100,取出100,抵消掉。)还有哪些现象是这样互相抵消的?(学生:收入来自500元,支出来自500元...)文老师用现实生活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了“抵消”这个词。李老师的《数的运用》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第一册。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设计代码的过程,体验数字在表达、交流、传递信息中的作用,进而理解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等数字在生活中的意义。李老师的教学引导学生先理解生活中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试着编自己的学号,最后互换生活中其他数字编码的功能,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
第三,同学们表现很好,值得鼓掌。
比如蔡老师的《9的乘法口诀》一课,9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
生1:第一因子按照1,2,3,4排列...七八九。
生2:第二个因子全是9。
生3:4936就算了,9+9+9+9=36。
生4:前一句加9等于后一句。
生5:最后一句减去9等于上一句。
生6:老师,我还有...
这时,老师打断了孩子。可能老师怕耽误教学时间,没让孩子说话。当老师走到下一个教学环节,孩子得到了说话的机会,她勇敢地说出了自己刚才的想法:
2×9=18,以十为单位的数是2-1=1,单位是9-1 = 8;
3×9=27,以十为单位的数是3-1=2,以单位为单位的数是9-2 = 7;
4×9=36,以十为单位的数是4-1=3,以单位为单位的数是9-3 = 6;
5×9=45,位数是5-1=4,位数是9-4 = 5;
……
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利用他们发现的规律,孩子们很快记住了9的乘法口诀。
第四,要讨论的几个问题。
文老师《正负数》课学生可以抵消绝对值相等的数,如+1和-1、+5和-5,但很难抵消-5和+3。点名回答后有展示抵消过程的演示会更直观。
在赖老师的“种树”一课中,前面的练习中,桥上有25根柱子(两端的柱子),它们之间有2米。这座桥有多长?
生1: 25× 2 = 50,50+1=51(米)
生2: 25-1 = 24,24×2=48 (m)
老师引导学生对比两个公式,肯定了第二个学生的方法是正确的,纠正了第一个学生的错误。下一个问题:刘翔的跨栏(如下),跑道有多长?——————
20xx年5月11日,宣城市小学数学精品课程评课观摩活动在景县第三小学举行。有幸观摩了这个优质班的展览,聆听了四位优秀教师的示范课,领略了他们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刻的教学技巧和精湛的教育艺术,他们创设的学习情境不仅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积极参与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谓风格各异,同样精彩。课后,骨干老师和专家的点评更是让本次活动锦上添花。参加这次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情境的创设,这是我长久以来所追求的。下面我总结一下我的感受和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大家一起享受精彩的课堂。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必须使导入新颖独特;对于新的教学,让问题贴近生活,或者加入实际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好几个老师都这么做了。印象最深的是沈自民老师教的“双折线统计”。他改变了书中的奥数情况,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在两个学生中选一个参加年级段的1分钟跳绳比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学生们不仅回顾和体验了折线统计的优点,也使这节课的重点变成了“比较趋势”。然后给学生制造矛盾。教师不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而是通过适当的提示,自然地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简明快速地“制作”出复合折线统计图,从而引入了今天所说的“复合折线统计图”这个话题。然后沈老师展示了《XX学生7-15岁体重变化统计图》,让学生们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孩子们有不同的意见。这时候老师抓住机会,加了一条“标准体重”的折线,孩子们改变了之前的看法。我觉得这个环节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通过两条折线的呈现,学生修正了之前的认知和判断,使其深刻理解复合折线统计图相对于单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再次体验到复合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同时让学生学会理性判断,辩证看待事物。然后老师让学生自己画复合折线统计图,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本课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将复合条形图转换为复合折线图后,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深刻认识到在比较数据变化趋势时,复合折线图比复合条形图具有更大的优势。这堂课联系紧密,特别贴近生活,语言亲切自然,思路清晰流畅,贴近生活,就像面对学生的朋友一样,让他们感到彼此亲近,自然愿意学习,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如果你想上好一节课,你必须努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生活场景,把抽象的知识放到熟悉的、生动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确实需要这种数学知识,让数学真正有价值、实用。而不是空虚孤傲。学生身临其境,用数学的视角看待生活,会觉得数学就在身边。在课堂上,学生将充满兴趣,没有疲倦。这节课结束时,听课的老师发出阵阵掌声。实践证明,情境数学的优点是有趣、悬疑、生动、形象,师生有情* * *音。
学习永远是一件快乐而有趣的事情,上课永远是一个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过程。优质课比赛结束了,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也给老师们带来了一些思考和收获。老师用自己不同的教学设计给学生一个精彩生动的课堂,精彩的学生就是精彩的课堂。我在小学教数学十多年了。慢慢的,每次上课前,我总会习惯性的想:这堂课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会组织什么数学活动,设置什么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能力?如果数学活动达不到设定的目标,如何补救?曾子说:“我一日三救——是对我不忠吗?交朋友不相信?学不会吗?”我们应该多问问自己:怎样才能改善上节课的缺失?
我认为,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材意识。作为基础数学的传播者,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实践中,提升数学的应用价值,变传统的“书本上教数学”为“在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彰显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