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用信息技术解决了哪些问题?
首先,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导入环节,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力,是新教学的首要环节。老师空洞的讲解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多媒体电脑的声、光、色、形能给学生一种新的不同的刺激感,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声音、图像、视频、动画、文字等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将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了较高的学习情绪。比如在《火烧云》的教学中,根据每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电脑再现各种火烧云的特点和关键词的定格画面,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大自然的向往油然而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会大大提高。再比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把新单词变成生动的单词宝宝,告诉学生这些单词宝宝找不到家了。如果你能根据房间的门牌号(也就是新单词的发音)帮他们找到家,你就能和这个单词宝宝成为好朋友,单词宝宝也会对你微笑。生动的场景,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为快乐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信息技术解疑释惑,与时俱进的最新信息。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中的认知目标,需要解决“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标准问题。在小学传统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如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分析、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等。然而,当信息技术被合理地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它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而在以前,被老师口若悬河的讲解、手舞足蹈的手势、机械的图表图表呈现等手段立马相形见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方面具有其他手段无法达到的优势。比如,老师在讲授狼牙山五侠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极度蔑视敌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老师特意播放了这部影片的片段,让学生从形象、声音、情感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师生互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将排练课本戏剧。再比如《詹天佑》,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詹天佑设计的人字线和不同的挖地道方式,体现了詹天佑的智慧。用以前的教学方法往往很难解释清楚这个难点。正因如此,如果我们制作一个课件,运用动画技术,就可以熟练地在人字线上移动詹天佑设计的两台机车:(因为青龙桥附近的坡度特别陡)北向列车到南口时,我们就用两台机车,一台在前,一台在后。过了青龙桥,原机车推,原机车拉。看到如此精彩的设计,同学们不仅看懂了课文,还被詹天佑的聪明深深折服。
第二,巧用网络培养学生能力。
(一)培养想象力和感知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由于学生生活范围狭窄,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在阅读和写作中会感到一些困难。我们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并茂的阅读和写作辅助材料。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过程,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试图通过模拟、仿真和可视化的手段,将教学过程中被感知、想象和推理的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形式和过程展现出来。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发现、体验和运用生动的资源,透过现象探索本质,从而生动地建立起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图像,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比如学习《和合将军》、《詹天佑》、《十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侠》等历史题材的课文,由于这些课文的内容远离今天的时空,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将收集到的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弥补了学生因时间和生活经验造成的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断层”现象,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感知力。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传统的朗读训练会让学生感到厌烦,有些老师的普通话也不准确,学生就更难训练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解决了教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大问题。如教《青海湖,奇妙的青海湖》,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文章对青海湖的美景做了详细的描述,让人感到伤感和怀念。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青海湖的美丽,老师们提前收集了很多资料让学生观看。在广阔而崇高的画面上,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青海湖的深蓝和浅浅的蓝是如此的诱人,青海湖的草滩是如此的翠绿而生机勃勃,青海湖的彩鸟是如此的美丽。在图片的影响和音乐的渲染下,学生们重新阅读了文中如画的风景。他们读了一遍又一遍,仿佛置身于青海湖美丽的一侧,被她的淳朴之美、自然之美、粗犷之美所陶醉和感动。在这种朗读中,学生自然会感受到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培养发散思维是触发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多想象可能性。比如在“黄山奇石”的教学中,仅仅通过语言和文字让学生了解黄山的奇妙之美是不够的。我们将黄山的视频资料及其他相关内容按照一定的链接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形式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在课堂上,同学们看到了黄山嶙峋的岩石和突兀的险峰,生动地理解了文章中抽象的词语,在网上看到了黄山形状各异的图片和文字信息,加深了对它的理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飞跃。
(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一个人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国实践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对于一些以时间、地点为线索的叙述,可以要求学生画出人物活动的路线图和去向图,从而把握课文的脉络,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比如“客家民居”这篇文章,让学生看完图片后画出客家民居的大致模型,加深印象。一些语言优美、内容通俗易懂的古诗词,如《新城徐工店》、《打渔的孩子》等,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词的内容画图,感受古诗词的艺术美。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画画,可以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陶冶情操融于一炉,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只教了一个地球之后,我们要求学生为当地的环境保护设计一个计划。同学们通过查阅书籍和浏览下载网上资料,结合平时在附近工厂的所见所闻,很快写出了一篇有理有据的作文。既培养了学生查询处理信息、阅读写作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猜测想象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创新能力
在只教一个地球的时候,老师在屏幕上展示了几个问题:地球毁灭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影响?我们怎样才能保护地球?显然,这是一个知识与思维并行的延伸探究问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校园网上下载查找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一些修正或补充。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老师及时选择评价。于是一个个带着创新火花的答案诞生了。通过在线咨询、交流、相互思维碰撞,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总之,信息技术像一个五彩斑斓的万花筒,走进了学校的课堂,深入到了课改的最前沿。通过实践和探索,我们深刻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小学语文网络教学给了小学生一个自由学习的新世界,为小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和工作平台,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应以此为契机,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信息化水平,推进语文学科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