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难从人的各种方式中找到很多相似之处,因为我们都是人。人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期待,人会思考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内在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有烦恼;当麻烦长期得不到解决时,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问题。这里我整理了一个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希望你喜欢!
心理健康1: 1案例分析。案例介绍
毛是我们班六年级的女同学。她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黄色的头发,微微卷曲,成绩中上,智商中等,很害羞,内向,在人前不拘小节,上课从来不举手发言。老师提问,她总是低头回答,声音不清,满脸通红。下课后,除了上厕所,她总是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发呆。当老师让她和同学一起玩的时候,她只会对你笑笑,依然坐着不动。平时我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和同学一起玩。逢年过节,她爸妈让她一起去玩,一起去玩,她没去,连外婆家都没去。
二。个案分析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和胆怯感。有的同学小学五年成功走过,也有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觉得自己做不到这一点,自己不如别人。自卑的心态让他们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自信。当他们进入六年级,特别是参加毕业考试时,他们可能会感到不安。一旦中途受挫,就更缺乏心理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到自卑、害羞、焦虑、恐惧的负面影响。沉重的心理负担让他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势。即使面对成功,也很难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这会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这导致父母期望他们的孩子能够成功,并导致许多小学生背负沉重的负担。当学生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就会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焦虑、担心、孤独、孤立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帮不上孩子的学习,父亲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只是偶尔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期望很高,但表达方式很粗暴。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老师对一些学生不够了解,很少关注,很容易导致对这些学生的评价很低。一旦如此,经过几个月或几个学期,这些学生就会逐渐感到失落,得不到老师及时的表扬和赞赏。久而久之,他们会否定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逐渐不信任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越来越不自信。这个时候,自卑渐渐占了上风。另外,老师越来越偏爱少数尖子生,对于大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沉重的压力,普遍滋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对学生的片面理解,越来越偏袒尖子生,进一步加深了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益严重。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毛的同学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她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如何帮助他克服自卑,走出这个阴影?
三。咨询策略
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开展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毛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在班级活动的影响下,她逐渐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现在她不仅喜欢和同学一起玩游戏,还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和年级管理。看到她身上的变化,可以说是感触良多:
1.鼓励教育,激发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摆脱对毛的恐惧,我经常在放学后有意无意地和毛聊天。中午她在学校午睡,我帮她盖好被子,让她帮我写作业,发作业本。我从来不在课堂上公开批评她,发现她有进步就及时表扬。我常对同学说:“你看,我们毛今天坐得真直!”“我们的同学毛回答问题真大声”和“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都把它当成了一个整体,而毛就是我们这个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毛开始喜欢和我亲近了。有一次,她天真地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看起来不像老师吗?”我问。“也不尽然,你上课总是笑,老师上课不笑!”我高兴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有很多老师上课爱笑!”"
2.树立信心,激发动力。
我记得有个班级举办了一次组间演讲比赛。作为一个胆小的女孩,毛被她的小组选中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所以我动员了她的好朋友,请他们加入进来。一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在父母和老师的鼓励下,她加入了。他做得很好。我和其他老师都称赞她是我们班的典型。她第一次在同学面前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从那以后,她变了很多。我好像对很多课也有些兴趣。经过不断的鼓励和巩固,她取得了进步。有一天她问我:“我能做吗?”我说:“你这么优秀,当然可以。演讲都这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的!”她激动地点点头。从那以后,她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
3.重视家庭,提高能力。
毛的心理自卑很大一部分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和方式。于是,我邀请了她的家长,详细分析了毛在学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探讨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方法,建议家长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回家,父母可以让她给客人递茶、剥糖果,或者让她陪客人玩一会儿,给你表演节目。同时,让孩子适当做家务,提高自理能力,从家务中锻炼孩子与家人沟通的能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
4.评估和提升自信。
开展各种评比活动,鼓励他们扬长避短。我们让她建立自己的成长档案,每个月评估一次,让她通过自我评估和小组评估来记录自己的进步。在评价中,毛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思,逐步提升自己。为了唤起她自我教育的意识,每月给她一次正确的评价,毛的优秀个人事迹在班集体和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有上进心,并产生了个人的力量,自律、自信、自强。
5.参与管理,自信自强。
通过深入的自我管理项目,我们给了学生更多的自我管理空间。在班上,我们提倡“班干部轮换制”和“组长负责制”。在年级中,我们引入了各种管理职位,使学生能够完全独立、自律、自信和自立。经过一番鼓励,毛也积极参加各种独立经营。从班长开始,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物的看法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她不再沉溺于自卑,而是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和自强。在管理上,毛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通过和老师交流,和同学合作,她所在的小组不仅通过了所有的测评,还在班里名列前茅。看到她的成绩,毛笑了。从此,她在学习上更加自律、积极、自信。6.咨询效果
通过心理咨询,通过我们的关心和帮助,她现在已经改变了很多。毛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校的模拟考试成绩全班第六。课后,他可以积极地和同学交流,玩游戏。他可以在课堂上举手大声说话。家长也反映自己主动在家学习,愿意跟父母说上课的情况,主动帮父母做一些家务。
动词 (verb的缩写)结论。
会自卑,往往是因为缺乏自信,或者对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而自卑。不管你有多少不好的地方,都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自信是自己的。一旦失去,就很难再找回,但只要你一直对自己充满信心,就不怕自卑。对于有自卑心理的人,要多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面对毛的成功,我体会到了鼓励和集体力量的作用。因此,对于像毛这样的学生,我们要以理服人,不能操之过急。老师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表现不好的地方,而应该多关注孩子的长处和特长,让孩子逐渐放下自己的心情,慢慢改变自己对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维,让自己融入群体,一点点感受到给予孩子的善意,通过多重评价和活动让孩子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身上,最终消除与大家的隔阂,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教导。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2一、基本情况
王XX,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独生子女。父母都是农民,大专学历,家庭基本和睦,没有老人住在一起。
二、主要问题
攻击性行为明显,并伴有沟通不畅,学习成绩差。家长主要说法:孩子在学校经常和同学发生争执,有时还会动手打架,所以同学之间关系紧张,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显得不合群。和老师很疏远,遇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和老师争论。回到家很少和父母说话,喜欢发脾气。我不允许别人摸他的头,哪怕我的亲人表现出好感,我也会生气。因为经常生气,上课不专心,不听不喜欢的老师讲课。作业不会,不会问老师或者家长,也不想让家长管他的作业。导致学习成绩日渐下滑。
第三,分析和诊断
(1)相关测试结果
1.孩子确实有攻击性和不良交往倾向;
2.孩子性格外向,具有“外向乐群”的特征,与父母描述的“不合群”相矛盾,需要具体分析;
3.孩子智力和注意力正常,学习能力正常,成绩下降。应着重考虑非智力因素。
(2)成长过程
从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基本都很温顺,甚至胆小,听父母的话。这和父母的性格特征很像。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事多不如事少”,经常以避重就轻的方式教育孩子:团结孩子,不打孩子。如果一个孩子打你,你离远点。有时候甚至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王XX今天跟孩子“抢”了一个玩具(其实是后者抢了前者的,老师只是习惯性的描述了一下),家长就会再教:下次不要跟孩子抢了,给他就好,然后就可以玩别的了。那时候的王XX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
上了一个大班后,有一次一个孩子拿绳子把王XX勒死,想把他引走。王想起了他母亲说过的话:脖子
不能随便掐死,很危险!于是他反抗,用了很大的力气,一下子抓住了绳子。那孩子吓得跑开了。据他父母说,从那以后,他开始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开始“捣乱”,直到上了小学。
渐渐成了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
其实应该说,和同龄的孩子相比,王XX还是让父母省心很多的,尤其是在学习上。基本上
四年来,他已经独立完成作业,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情,他也能管理,比如整理书包。而且,可能是因为家庭影响。父母爱读书,所以王XX也很爱读书。小小年纪就已经读过《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三年级之前虽然爱打架,作业还是中等偏上,但是四年级换了班主任,更严格了。经常把他叫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怎么上课,成绩下降。
而且前一周一个班主任的课(数学课)上,很明显旁边的中队长叫他,他只说了一句话,老师只批评了他一句。他觉得很委屈,但是没有告诉父母,或者父母听了其他同学的话。现在,他脾气很大,经常很激动。如果他的父母要求他太多,他会生气,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3)综合分析和诊断
孩子目前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以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验,攻击行为主要是经验获得的结果。人的行为具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是因为它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攻击性行为”的初始形式是“防御”,核心是“不被伤害”,是害怕孩子用绳子勒死自己而产生的自我保护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避免伤害”的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然后没有“惩罚”,比如孩子更严厉的攻击,老师的不满,再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过去“回避”等负面反应的结果要快乐得多。所以,因为一个大班的偶然尝试,小王XX会在脑子里形成这样的推理:如果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他不一定要躲避,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和武力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人们往往对外界信息过于敏感,产生“假想防卫”,比如:无意中与他人发生碰撞,认为是故意挑衅,从而做出“反抗”。在别人看来,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当行为反复发生时,就会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为敏感、偏执、冲动、破坏性。当然,就王XX现在的情况和所处的年龄阶段来看,他远不是一个“攻击性人格”,但他有攻击性倾向。所以及时干预是可以纠正的,否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行为复发率会增加,更难改变和演变成人格特征。
此外,王XX的“攻击性行为”也有其特定时代的意义:一种对“权威”的不满发泄在非权威上,如:对老师不公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发泄到老师身上,而是指向同学;一种不正当的寻求关注的方式,因为“攻击性”和沟通不好,很少有人关注,所以干脆“攻击性”寻求关注,寻求关注。
2.人际沟通问题:
这个孩子的人际关系问题和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的行为可能会让他少受欺负,憋着对老师不公平处理的怨恨,甚至会引起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也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坏形象”:不动,不好说话,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动态过程,交往的基础是”。面对“好斗”的人,谁愿意或敢于轻易接近他们?即使小王的一些行为隐含着“我想和你玩”,但“打”的方式并不被认可和接受。
当然,王XX对班主任的不满是老师主观判断的责任,需要和老师进一步沟通澄清。采取消极敌视的方式,只能进一步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和父母的关系,应该说小王和父母说话很少。原因之一是他现在的情况不太理想,学业和人际关系都有问题。他确信他的父母会批评和指责他。谁喜欢总听“坏话”?其次,还是要追溯他的成长经历。大班前家长的生命教育,几乎与大班后“自我奋斗”的结果相反。孩子只有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父母只有理解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议。然而,他们之间缺乏这样的“交流”。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不能“保护”自己,而父母认为孩子不懂事,总是出问题。
3.学习适应性:
学习虽然退步了,但是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不好的适应。除了以上的行为和人际协调,主要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干预。
目前学生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把情绪和学习知识分开,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课堂效率,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越年轻越依赖老师的好恶。如果你喜欢这个老师,你可以认真听讲,尽力表现好,让老师喜欢他。另一方面,可能是不屑一顾,甚至是“恶作剧”。所以一定要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和引导,两者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有着相同的成长经历和其他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