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梁河县人口多少?
人口密度:138人/平方公里。
梁河县位于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的西南端,高黎贡山西坡梯田的河谷中,德宏州东北部。东北与腾冲县接壤,东南与龙陵县接壤,南接泸西市、龙川县,西接盈江县。全县南北纵向距离49公里,东西最大横向距离45公里,国土面积1159平方公里。县城遮岛镇距省会昆明和州首府芒市742公里,途经绿营路122公里,龙腾线160公里。全县辖7个乡(其中阿昌乡2个),3个镇,63个村民委员会,381个自然村,672个村民小组。傣族、阿昌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佤族、汉族等民族聚居。2002年末,全县总人口654.38+05.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54.38+04.17万人,占总人口的89.4%,少数民族人口565.438+09万人,占总人口的32.77%。
梁河是一个半山半坝的县。主要河流有大盈河、龙江河、萝卜坝,较大的有蛇岛坝、萝卜坝、勐养坝。境内地势自南向北逐渐降低,最高点为北部海拔2672.8米的痢疾峰,最低点为南部海拔860米的勐养乡老芒洞。梁河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不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多年平均气温18.3℃,年平均日照时数2385.5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396.2毫米,不仅适宜各种农作物和经济树木的生长,而且自然资源丰富。有丰富的思茅松用材林。琅琊山,野生经济植物400余种,隶属55科101属,锡、铁、硫、煤、铝、锌、铀等矿产资源30余种,其中锡、煤储量较大,有龙窝寨、热水塘等。
梁河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是中国“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但由于社会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梁河各族的社会历史进程十分缓慢。直到新中国成立,坝区傣族仍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阶段,山区少数民族经济仍从属于领主经济。景颇族还保持着比较原始的公社特征,只有汉族地区基本属于地主经济,有一点小规模的工商业,所以生产力很低,经济文化极其落后。再加上土司、地主、粮商的剥削垄断和土匪行为,梁河各族人民在苦难和贫困的深渊中挣扎。
1950年5月,梁河解放。这标志着各民族进入了平等、团结、繁荣的新时代。从此,全县各族人民在中国* * *生产党的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梁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50到1956,经过禁止种鸦片、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梁河经济出现了划时代的进步和发展。1956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由1952年的705万元增加到1107万元,增长57%;粮食总产量达到4509万斤,比1949增长62%,历史上首次实现粮食自给。从1957到1966,全县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期,该县各项事业曲折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遭受了许多挫折。1958,人民渴望公社化,分配“不要钱”,生产“大兵团”,不仅违背了经济规律,也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1959年粮食下跌200多万斤。此外,以粮为纲,许多地方翻茶种粮,茶叶面积减少2696亩,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生活。1962后,经过调整,生产恢复发展,各项事业稳步发展。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比1959年增加2200万斤,茶叶发展到8561亩,增加4907亩。从1966到1976的“十年文革”浩劫,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也给何亮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直到1978,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只有6956万元,财政收入只有189万元。“两个人吃不饱”(农民吃不饱,梁河糖厂吃不饱)严重困扰着梁河的经济发展,相当一部分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一系列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县委、县政府切实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把改革作为发展的动力,不断解放思想,从县情出发,因地制宜,探索适合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战略和措施,调整生产关系。从此,梁河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1989以来,他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全面贯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开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和党风廉政建设。2002年,全县生产总值2771.4万元,比1.754元增长1.9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91.9元。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0平方米和18.3平方米。
梁河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65438年至0982年,该县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在农村发生深刻变化的20多年里,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在滇西南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粮食自给工程,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科技覆盖率和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全县农业快速发展。
1984,结束了靠外调吃植物油的历史。1989,全县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被国务院嘉奖。1991年,解决了“两个人吃不饱”的问题。1997年,以魔芋、松香、柏子仁、香料、核桃、板栗、柑橘、西南桦为主要产业的绿色产业初具规模。200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为654.38+094.24万元,是654.38+0978的2.74倍;粮食总产量38401吨,增长8.47%;甘蔗总产量40万吨,增长10.9倍;茶叶总产量542.6吨,增长1.23倍;肉类总产量4180吨,增长2.75438+0倍;牛奶、鸡蛋、水产品大幅增长。全县粮食自给有余,肉、奶、蛋、水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林业工作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资源培育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放在突出位置,同时致力于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加强森林防火、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建设,认真实施退耕还林工作,有效遏制生态破坏,逐步改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从1976年的26.3%提高到2002年的60.2%。水利工作围绕“两江一河”、水土流失治理和“五小”水利及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从1950到2002年,* * *投资99516000元,完成各类工程595项,改善灌溉面积8.6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3295平方公里,改善了106900人和36471头牲畜的饮水问题。
工业从无到有。解放前,梁河没有工业企业,只有零散的手工作坊。新中国成立后,经过50多年的建设,形成了电力、机械、煤炭、林产加工、制药、造纸、魔芋粉加工等10多个门类的工业体系。1992,全县工业总产值111.7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1%,形成了工农业总产值并驾齐驱的新格局,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梁河历代以农业为主的局面。200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17045万元,增长了22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解放前,梁河没有路,也没有电。电信极其落后,只有宋、芒东两个农村电话。经过50多年的建设,到2002年,县城里程已达764.63公里;县乡道路实现了沥青化、石化,所有行政村和90%以上的自然村通了路。95%以上的自然村有电。特别是2001至2002年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和农村电网建设改造一、二期工程实施后,农村村庄供电质量、安全可靠性明显提高,电价明显降低,平均每千瓦时电价降低0.33元。预计全县每年减轻农民负担223万元。本地电话已编程,农村电话已自动化;全县电话普及率为5.98部/百人,其中本地电话36.28部,农村电话2.45部。近年来,我们先后完成了绿营路梁河段、通县油路、县城改造、第二水厂、农贸市场等建设项目,为梁河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金融业运行平稳。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88.79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4064万元(其中中央税收162.8万元,中央所得税228万元),增长了20.5倍。各项存款余额从1978年的4157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393100元,增长了93.56倍,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76.82万元增加到2946100元,增长了384.6倍。乡镇企业发展迅速。1978全县只有117个乡镇企业。截至2002年底,全县乡镇企业1904家,增长15.27倍,从业人员6696人,总产值107.3万元,营业收入1.3万元,上缴税金41.8万元。它不仅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也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非公有制经济突飞猛进。2002年末,全县有个体工商户1840户,从业人员2278人,注册资本1575万元;私营企业42家,投资者135人,从业人员276人,注册资本3018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梁河新的经济增长点。扶贫成效显著。“九五”期间,积极开展小额信贷、易地开发、扶贫搬迁、温饱试点村、科技示范村、部门联动等扶贫活动,投入扶贫资金4044.3万元,使全县贫困人口由“八五”末的6.9万人减少到2.2万人。
科教文卫事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县有377项科技成果获得部级及省、州、县科技进步奖(其中部级5项,省级28项,州级163项,县级181项),为全县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先进县创建于1998年通过省级验收。梁河教育起步较晚。解放前夕,全县只有39所小学,学生2013人,教师71人。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梁河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1986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1991,成为泉州首个达标的盲人县。2000年“两基”工作通过省级验收,2001被教育部认定。截至2002年底,全县共有小学206所,教职工1137人,在校学生17848人,入学率99.5%,巩固率99.51%。完全中学1,普通中学10,* * *教师-T 586学生,初中在校生11682,初中升学率102.89%,巩固率99.02%:职业中学1。幼儿园3所,专任教师26人;农村学前班73个,幼儿园(班)幼儿1964人。文化领域硕果累累。南店师和李根源故里保护维修不断加强,分别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梁河县志》和《梁河县地名志》分别获国家二等奖和省一等奖。2000年,梁河县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94%。新中国成立前,梁河只有1家医院。经过50多年的发展,到2002年,全县共有民族卫生机构12个,床位259张,卫生技术人员351人。63个行政村全部设有诊所,其中乡村医生218,集体诊所1,企业诊所10,个体诊所11,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防治网络。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有效控制了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和地方病。
曾经的“乌烟瘴气、多雨”之地,已经被文明、卫生、健康所取代。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得到落实,“晚生、晚育、少生、优生、优育”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2002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54%。今天的梁河,因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充满生机。梁河50年来的巨变雄辩地证明了“没有* * *生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救中国”。因此,任何时候都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始终把一切工作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梁河改革和建设健康发展。
梁河县委、县人民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继续坚持“农业大县、工业大县、商业大县”的发展定位,紧紧围绕“十五”计划和2010远景规划的一个目标;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梁河被列为扶贫开发重点县两个机遇;树立三个意识: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两手都要硬;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企改革和非公经济发展、扶贫攻坚等“1234”发展思路,努力使梁河在新世纪再创佳绩。梁河县自然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空气清新,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民风淳朴。这是一片没有污染的净土。梁河县自然资源丰富,水、热、日照充足,矿产资源配置良好。由于当地工业起步较晚,各种资源没有被破坏。此外,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近年来梁河县委、县政府先后采取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国内外客商在梁河投资创业,大力建设配套基础服务设施。
2021,1,《小康》杂志公布了2021中国春季休闲百强县市排行榜,梁河县排名第66位。
2019年8月,2019年度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梁河县榜上有名。
2019年3月5日,梁河县被列入2018年度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
2065 438+08 . 8 . 6梁河县荣获第四批全国法制县市先进单位荣誉。